足迹
我有一只哈巴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第1页)

褚乔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已经过去五分钟,天气预报显示的是阴、小风,温度范围在零下十度到零上三度。

现在是下午三点,正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但风吹到脸上,依旧冰冷如刀。

褚乔把手机放好,拉了拉脸上的口罩。瞪眼看向前方,没一会儿她的眼睛里就蓄满了泪水,迎着冷风滴滴落下。

擦干了眼泪,褚乔继续聚精会神的赶路,现在大环境整体不如从前那样安全,虽然是在大路上走着,依旧需要小心谨慎。

又走了三分钟,远远的就瞧见了几个亮堂堂的光影。

再近一些,褚乔看到了打开门做生意的店铺,其中的一个烟筒里冒出来的炊烟,影影绰绰的好不朦胧。

“吁吁…”

目的地之一到了,褚乔轻轻拉动手刹,狗子们的速度随之减慢,直到彻底停下蹲坐在地开始呼哧呼哧。

褚乔的狗狗雪橇队经常走这条路进后山的温泉庄园,附近店铺的几家都看到过,尤其是褚乔经常去喝奶茶的欣欣快餐店,每回去饭馆的大叔都要撸两把白加黑的毛,还会偷偷拿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牛肉肉块来给它们吃。

“陶大叔?大叔在家吗?”

饭馆大叔一家都是少数民族,大叔姓陶,婶婶没姓,墙上挂着的健康证上就写着娜日苏三个字。

褚乔知道这是个音译名字,具体什么意思她也不知道,但大叔叫起来听声调就知道这是个很美丽的名字。

“来了!来了…”

陶大叔的普通话更标准些,但语调和咬字依旧有浓浓的北方气息,褚乔听得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但陈凝从南方待过一段时间,她听起来就觉得口音略重。

“哎呦,是小乔啊,冷不?快进来喝点奶茶。”

叫的是陶大叔,出来的却是娜日苏大婶。

陶大叔是个标准的北方汉子,生得人高马大体格粗壮,性格沉默寡言不爱说话。

而与他相反的,是热情好客嘴巴一刻也停不了的娜日苏大婶。

两个人一起生活了近三十年,唯一的女儿远在他乡上学,夫妻两个就一门心思的经营好自己的小店,努力赚钱就为了等女儿出门子时能陪送一间当地地段还算可以的房子。

当初会来这里,还是有亲戚介绍,说是这附近有个温泉庄园能吸引游客,到时候来的人多,他们的生意也好做。

谁知道到了才发现,这地方和他们老家的穷乡僻壤也没好到哪里去。

刚开始那几天他们俩是一个比一个愁,但后来发现,别看地方不大,却挺能折腾,一个温泉庄园游客不多员工倒是挺多,因为离得近,现在基本上他家的店已经快成了员工食堂,再加上后来新建的食品加工厂的员工,他们的小店每天都能有一部分的固定顾客,日子反而比从前忙碌充实许多。

面对娜日苏大婶热情的邀请,如果是平时,褚乔肯定就跟着进去了,但现在她还有要忙的事儿,于是便摆摆手,道:“我这儿还有事要忙,奶茶等回来再喝,大婶是不是在安广文家订了牛奶?这是他家人托我帮忙带过来的。”

安广文就是褚乔的二姨父,安家铺子内部几乎不通婚,但依旧还是有几户人家夫妻两个都姓安,这是因为在当地安、王、李都是大姓,除开安家铺子,到其他区,依旧还是有很多人姓安。

“啊呀,是啊是啊,我们说好了每天要一桶的,刚我还奇怪奶怎么还没送来呢,真是麻烦你了。”

娜日苏大婶忙过去结接过小桶,然后又招呼着:“真那么急?进屋来喝碗热茶的时间都没有?”

褚乔摇头,还是道:“我很想喝,但真的有事要忙,奶茶等我回来再喝,大婶我这就先走了。”

“行,那你快去忙吧。”

娜日苏大婶冲褚乔摆手,她虽热情,但还不至于没眼色,当即就就不多说什么了,只站在原地看褚乔远去,这才掀开帘子进了屋。

她小时候看人在大草原上骑马肆意奔跑,夕阳红得像颗咸鸭蛋,油流到云上艳丽似火,现在的人是坐在狗车上到处溜达,路灯排排站的像纽扣,七扭八歪连成线。

她年纪大了人老了,潮流这种东西她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拎着小桶进到厨房,她得加紧再烧几壶奶茶,不然等到了饭点,她可抽不出空来。

畅通无阻的行驶了近二十五分钟,褚乔的雪橇车终于来到了这条段没有路灯的小路。

因为处于安家铺子和107号相交的位置,这段路成了双不管地带,最初时这里也有路灯照亮,但后来路灯逐个坏掉后,左推右推,愣是没有一方愿意花钱找人来修,于是渐渐地原有的路灯杆子也慢慢地报废了。

而两方都不愿意修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用不到!

无论是107号的居民,还是安家铺子住户,都大多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农家人,天黑以后基本不出门,即使是出门也走不了这么远。

有车的不会在意这一千米的暗,没车的也不会走这么远。

于是这段路彻底失去了路灯,融入到了黑暗里。

褚乔掏出手电开到最亮,其实现在已经是一天里光线最亮的时候了,但她依旧还是看不清东西。

这很正常,因为火山灰遮挡住了阳光,天是真的暗,白天黑天不看表是真的分不清,而她本人又有一点夜盲。

“go!慢点go哈!”

褚乔轻轻拉了下白加黑的胸背带绳,白加黑立马回应的嗷呜一声。

狗子们的智慧可能真的是需要时间来积累,褚乔还记得她养白加黑的第一年基本上就是每天都要跟在它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了成熟稳重的“一家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