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深度解析摩羯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章 解析素问第33章评热病论(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病机:人体出汗本应是邪气退却、精气战胜邪气的表现,精气胜则能食且不再发热。但阴阳交患者汗出后复热,是邪气胜过了精气。不能进食则精气缺乏后续补益,导致病邪留滞体内。

预后:这是一种危重症,预后不良,《热论》中提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阴阳交患者的脉象与汗出不相应,是精气不能胜邪,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2。风厥:

症状表现:患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且烦闷不因汗出而缓解。

病机:出汗后发热不退是风邪侵犯所致,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太阳主管全身阳气,最先受邪,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向上逆行导致厥。

治疗方法:应针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3。劳风:

症状表现:劳累后出汗,病邪侵犯肺部,使人头和脖子硬,头目昏眩、看东西模糊,吐粘痰,怕风吹,身体寒冷并发抖。

预后及治疗:精力旺盛的青年人经适当治疗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老年人七日始愈。患者咳出青黄色粘痰,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否则会伤肺,甚至导致死亡。

4。肾风与风水:

肾风症状:面部浮肿,影响言语。

误治后的表现:肾风患者本身体虚不应当针刺,如果误刺,五天后病气必然发作,会出现少气、定时发热、发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走、月经不来、心烦不能进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加重等症状,此时病名为风水。

这一篇还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的重要观点,强调了人体正气不足是邪气侵袭的基础。该篇对于中医临床中认识和治疗热病及其变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以下是《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译文: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出汗后随即又发热,脉象躁动急速,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且不能进食,这种病叫什么呢?

原文: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名叫阴阳交,得了这种病的人是会死的。

原文:帝曰:愿闻其说。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译文: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而能够出汗,这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的表现。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发热。如果发热一再发作,这是邪气还存在的缘故。出汗是精气抗邪的表现,现在出汗后又发热,是邪气胜。不能吃东西,是精气缺乏来源以供养,邪正相搏而病邪留着不除,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说:汗出而脉象仍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这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病邪,死亡的征象是很明显的。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是失神的表现,失神也是死证。现在已见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稍有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原文: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译文:黄帝说:有的病人身体发热,出汗,心中烦闷,烦闷不因出汗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呢?

原文: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译文:岐伯说:出汗而身体发热,这是感受了风邪;出汗而烦闷不解,这是表里阳气均逆乱不通所致,这种病名叫风厥。

原文:帝曰:愿闻其治。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听这种病的治疗方法。

原文: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译文:岐伯说:太阳经主管人身的阳气,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热而里必应,少阴的热气也会随之而上逆,上逆就会发生厥逆。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译文:岐伯说:应根据病人俯仰的情况,分别进行治疗。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太阳经是治疗的主要部位。病人因咳出青黄色粘痰,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否则会伤肺,甚至导致死亡。精力旺盛的青年人经适当治疗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老年人七日始愈。

四、从周易哲学的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的深度解析:

1。阴阳平衡与疾病:

阴阳的对立:在《周易》中,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基本概念。对应到《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中,疾病的发生可以看作是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例如,文中提到的“阴阳交”

这种病症,患者汗出后又复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这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正邪之气相互交争,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能制约,导致阴阳失调。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中,阳气主外、主卫护,阴气主内、主滋养,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健康。而温热病患者出现的这些症状,打破了阴阳的平衡状态,正如《周易》中阴阳失衡会引发变化和动荡一样,人体阴阳失衡便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阴阳的转化:《周易》强调阴阳的相互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转化现象。比如,起初患者可能只是普通的温热病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演变为“阴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