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何须浅碧深红色是什么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第2页)

:“人类将在这个点上,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走出真实和历史;真与伪的一切差别在这个点上都将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我们的躯体只是一台对我们实施远程控制的技术设备名存实亡的组件、可有可无的环节、幼年罹患的疾病(好比思想不过是人工智能幼年罹患的疾病,人类不过是机器幼年罹患的疾病,真实不过是虚拟幼年罹患的疾病)。

世界成为“真实的荒漠”

——电影TheMatrix(《黑客帝国》)前三部就是对鲍德里亚这句话的“图解”

,而第四部续集《矩阵重生》,几乎可以看作导演的行为艺术,现身说法地告诉观众“人类彻底失去了故事讲述的能力”

,而在片尾彩蛋里,主创则坦言宣告:“叙事已死。”

我在首映日——2022年1月14日观看了《矩阵重生》,次日周六,重读《金枝》。Matrix(矩阵)里数据人形对比尘土烟火里的肉身男女,偶然的巧合造成的强烈反差,使我获得了新的观察眼光。我透过文本看到邵丽用一种近乎交托的姿态,将自我献给了小说,附着在“我”

和“他人”

之上作为人的经验,在叙事中再度打开,血涌出来,泪流下来,汗液淋漓,肌肤温热,死亡冰冷……对生命经验的极端忠实和无条件尊重,使得她在起点上战胜了“贫乏”

的魔咒,为自己的小说争取到了丰盈繁茂、生机勃勃的可能性。

不得不指出,对于一个理性的现代知识分子和成熟的当代作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正是这种“非理性”

的忠实与“不成熟”

的尊重,帮助作家主体获得了一种朴素而珍贵的叙事能力,属于承载人类经验的原初叙事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曾经缔造了史诗、神话、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村头和市井间的家长里短、逸事闲话……这种能力早被现代性机器搅得粉碎,被狂飙突进的技术理性之风吹得踪迹难寻。但作为一种隐性力量,它蛰伏在人类经验的底层,等待着再度被叙事者发现、召唤,化身一个属人的故事。

我所定义的作为小说家能力的诚实,首先表现为这种对生命经验的极端忠实和无条件尊重。这是一种朴素甚至原始的思维方式。诚如上文提到的,被现代理性组织过的大脑,在充分的思想训练和文学训练之后,是很难恢复到“原初”

设置的。因此这种诚实不可能是自发的冲动,它必然是基于对文学和小说本质规定性深刻理解的理性选择,是一种自觉的对抗。小说不就是对遗忘的对抗吗?它从记忆那里为随时可能丧失的经验争取了意义。

这部小说的篇名同样是隐喻叠加互文。“金枝”

,除了在文本内部出现作为喻体,还在更大的文化语境下起到了互文的效果。看到篇名联想到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那部文化人类学名著的我,这绝非“纯属巧合”

可以解释的。我们固然不能如劫匪一般逼迫作者交出解释的赎金,然而基于二十年对其人其文的了解,我深知邵丽并不是埃科那样喜欢恶作剧的小说家,在文本内外预先给批评家扔下“香蕉皮”

,看着那帮急于阐释的笨蛋滑倒在地。

弗雷泽的《金枝》着重分析的是原始思维和心理特征,提出了“相似律”

和“接触律”

,这种原始巫术的思维模型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譬如至今还有很多人笃信饮食中的“以形补形”

,恨某个人就做个人偶拿针扎——小说中也出现穗子“扎小人”

的情节。事实上,中国的现代进程也正是《金枝》文本所涵盖的历史时空。我对这一隐性互文的理解是心理情感上的“返回原初”

,这是小说人物的,更是小说家本人的。

小说发展的历史说明,小说家在自我的峭壁和世界的深渊之间筑出了窄窄的虚构之路。那些经典作品勾勒的人类精神图景,如繁星丽天,读者如行山荫道上,移步换景,但若打算做筑路人,则会发现前途更加艰险和困难。小说自诞生之初就与危机相伴,小说的危机始终与现代性危机共时同构,小说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出现了呓语梦话般的现代性文本、戏谑拼贴的后现代文本,当然,即便没有本雅明的提醒,小说家也会再度向前现代的叙事资源伸出求援之手。小说家可以在很多层面上重启前现代族群经验,譬如引入“说书人”

,引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但邵丽在《金枝》中的选择更为彻底,她在心理上首先选择成为“讲故事的人”

邵丽面对周家几代人命运与性格的“往复轮回”

,狙击了自己的“理性”

,摒弃了“阐释”

的可能,把“我”

丢进深深的困惑与不断自诘之中,眼睁睁地任由原初经验的“蛮力”

带领叙事奔涌向前。

如果把返回原初经验看作一种理性解放的力量,单凭这股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叙事任务的。因此,作为小说家能力的诚实中,还有一股完全相反的控制力量,确保精准且冷静地实现对经验的逼近、捕捉、审视、分解,用文字赋形、文本呈现,最后生成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