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九十年代养娃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第1页)

小学在村里上学,初中走读,高中在县里,只能上寄宿学校,在学校吃的最多的就是开水泡馍,还有馍蘸咸菜,家里自己腌的咸菜,咸的齁人那种,吃一口能就半个馍,渴的一口气喝一碗水,混个水饱糊弄肚子。

至于生活费,想都不要想,能给他们凑齐学费,他们就感激不尽了。

兄弟们轮着来,每星期有一个人回家,剩下的在学校争分夺秒学习,回家的那个人走着回家走着回学校,背一袋杂面馍或者杂面窝窝头,给大家当下个星期的伙食。

如果他们学业紧张,该回去没回去,张富喜就走二十多里路,给他们背到学校。

兄弟们从没为吃的闹过矛盾,哪怕不够吃也不耍小心思,大的让小的,小的让大的,齐心协力拼未来,等熬出头就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五个越穷越不认命,拼了命的学,陆续考上大学,靠读书改变了命运!

爹娘吃的苦,兄弟几个牢牢记在心里,一个比一个孝顺,甚至是愚孝,有时候明知道爹娘不对,也不去反驳一句,纵的爹娘两人越来越不讲道理,哪怕后来老三老四的家庭被闹散,也从未怪过爹娘一句。

张文海和孟丽的家庭也差点散了。

张文海是老幺,也是学习最好的一个。

可惜他运气不好,前头几个哥哥免费上大学,毕业了给分配工作,轮到张文海的时候,大学上到一半,出新政策,大学不免费了。

四个哥哥只要兼职挣生活费,张文海不行,他还得挣学费,于是学习之余还要疯狂做兼职,因此认识同样做兼职的孟丽。

孟丽作为九零年代的名牌大学生,如果不是那时候先报志愿后公布分数,她市状元的成绩能上国内最好的大学,不过她跟张文海上的大学也很好,省内最好的学习,全国排名很靠前。

张文海学的计算机,孟丽学的英语,二外学的法语,两人都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

九零年代思想比较保守,学生们的感情纯粹,完全没有被物质化,大多数的情侣要么毕业因距离分手,要么毕业直接结婚。

孟丽和张文海选择了后者。

他俩确实运气不好,上大学的时候突然不免费,好不容易毕业该工作,又突然不包分配!

不能直接捧铁饭碗,吃不上商品粮,要靠自己找工作。

去哪合适?

他们在南市上大学,南市是省会城市,机会多,离张文海的家也近。张文海的家在张村,位于南市下头一个县里,离南市不是很远。

张富喜和刘春泥大字不识几个,弄不懂学习和工作上的事。几个孩子愿意上他们就愿意供,至于复不复读,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这些年都是几个孩子自己拿主意,所以留在南市工作,也是张文海自己说了算。

两个人简历实在优秀,很快找到工作,张文海在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做技术,孟丽在一家出版社当翻译。

工作定下来之后,结婚就顺理成章的提上了日程。

结婚意味着花钱,他俩自己养自己已经很不容易,没攒多少钱,孟丽等于没父母没嫁妆,张文海父母呢?俩字,没钱!

拉扯大五个儿子,个个都培养成才,如果再要钱结婚,那是要他们的命!

张富喜和刘春妮一碗水端平,儿子结婚一个也没给钱,有本事就自己找老婆,没本事就打光棍,反正爹娘穷,爹娘没本事,爹娘靠不住。

好在兄弟几个长的都可以,学历工作样样拿得出手,行情非常可以,特别招媒人待见,毕业一个结婚一个,几个儿媳妇也吃商品粮,不介意家里穷。

孟丽也不介意,自己穷还能嫌弃别人不富裕?

她不怕没钱,她怕一个人。

这些年脱离了吃人不吐骨头的原生家庭,她无牵无挂也无人挂念,太孤单了。

她渴望家庭,愿意早点成家立业,不图钱,就图张文海人好,图张文海对她好。

于是,就这么一穷二白的嫁了。

没婚礼,没摆酒,直接花九块钱领结婚证,甚至连饭都没有跟婆家人吃,就这么嫁了。

婚后,她陪张文海一起奋斗,两个人各开了一家公司,各管各的公司,从一无所有到资产数亿,两口子出了名的富有。

可是这些都没用,对孟丽来说,到头来,衡量她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只剩下“孩子”

二字。

她讨厌这种衡量,但是她喜欢孩子。

真的很喜欢,非常喜欢,可惜始终没有这个福分。

刚结婚的时候,怀上一个,那时候年纪小,没丝毫经验,没条件娇气也不敢娇气,本想多挣点钱养孩子,谁知劳累过度流产了。

后来有钱了,条件好了,可以给孩子好生活了,却一直没怀上。

扎针、吃药、看名医,整个人折腾的够呛,终于有了好消息,可是又没保住,只要怀上就会掉,这让她成为整个张家的罪人。

张文海前头四个哥哥捧铁饭碗,每家只能要一个孩子,又全部都是女孩,孙子就指望孟丽的肚子。

重男轻女,明明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皇位要继承,张富喜和刘春妮就盼着大孙子,抱不上孙子就不能闭眼,跟祖宗没法交代,前四个儿媳因为肚子不争气被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孟丽这个更不争气的,别说带把的,连个丫头片子都没生,被挑的更严重。

“离婚,文海你赶紧跟她离!”

“这个家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你不赶她走我不活了,我就吊死给你看!”

张富喜和刘春妮上蹿下跳,恨不得一秒把张文海和孟丽弄散,再用一秒找个新儿媳生个大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