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静心(第2页)
就着暗弱的光,培宁伸手仔细摸了下床过的纱帐,他把床过的一截纱帐折到褥子下,纱帐还好好的,没人动过。
培宁这才放心的拉开纱帐伸脚到床过探寻自己的鞋。
提拉着鞋,摸索着走到桌边点起蜡烛。走到窗边推开窗,夜里清凉的风吹进来,远处隐隐的蝉鸣蛙叫,这没有现代喧嚣的夜里,独处的感觉还真不错。
他都升起几份诗情画意,想要做诗一抒心意。
培宁也确实这么做了,就写今夜有星无月,静听蝉虫语,隔日相见却不识,只道是偶遇。
桌子厚厚的一摞书,培宁数过,整整十本,这是原主接的抄书的活。
古代抄书和现在表文章一样都是按字数付费,每百字几文到几百文,像是培宁这种没有功名的大多是几文或一、二十文的。抄书人收入多少主要取决字的好坏和抄写的内容。
像是书店、私人收藏之类的抄书是按百字计算收费,经熟人推荐两方协商好就可以抄了。
还有一种专业抄书人,有官方的也有受聘于私人的,这种就是包吃包住包穿包福利还有月钱。
像是每次乡试和会试都会请人抄录试卷子,那就是官聘的。对抄书人工作也是有要求的,得完成既定的工作量,质量还得通过检查才行。
前朝佛、道盛行时还有专职的抄经人,这些人还是受国家聘用的,算是公务员吧。
为此还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字体:“抄经体”
相当于现代的“印刷体”
这种字体规规正正,就是没个性,所以被大多文人鄙视。
古代的书前面有前言,就是跟你关系好或是看你才学的名人大家向大家推荐你这本书。有后序就是作者本人写的,多写作者自己的感悟。后面还有一页就是抄书人写自己于某年某月抄写的这本书,还有校对的人,一校、二校、三校,甚至还有四校,最后是某某人装订。
抄书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件很严谨的事,不然抄来抄去,抄错了,后面读书的、再抄的跟着都错。
你要自己随便抄本书,那就只能私藏,不能外卖,当做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也行,拿来获利就要治罪。不然书那么贵,大家都抄了来卖了。
周家镇算是大镇,人口过万,河东郡又是产粮大省,在徵朝算是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尚学之风浓郁,读书人也多,本镇想抄书的人不知凡几,原主能去抄书是塾学里的小周先生推荐给万芳书斋的。
在没有功名的人里,原主评的差不多是最高标准,百字二十文,就以原主的字来看,这很有可能是书斋掌柜看小周先生面子给的友情价。
原主多矜持骄傲的一个人,能低下头去抄书,跟他迫切想存钱有很大关系。
这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没办法生活费说断就断,从五月家里就没捎来那一两银子的生活费了。这都进六月了家里仍然没来人。
母亲每次给银子时都要再三再四的叮嘱家里有多困难,供他们哥几个学不易,让他节约着花。
事实若不是父亲坚持,他母亲是绝不会给他这么多生活费的。可能二百文都不到,因为在母亲面前,他四哥明显比他要得宠的多,他四哥每月也就二百文。
培宁拿起一本翻了翻,是跟县试有关的时文赏析,下面几本不是优秀作文欣赏就是历年考试卷。大概县试在即,这类书籍需求量增加,书斋也就趁此挣一波钱吧。
原主月考前接了这活,这一考试又晕倒倒是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