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方丈朕来化缘了(第2页)
等自己回去好歹给裴诏这老实孩子弄个官位做做,李德裕你也不举贤,跟着你连口汤都没有,真晦气。
裴晋公把孙子裴诏送去李德裕那居然是一石二鸟,他算到自己要让李德裕回长安做工部尚书接郑注的班了吗?还帮儿子裴谂提前和上司熟悉了下。
这老头要真这么聪明,对政治格局看的通透,也别在洛阳和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厮混了,十几岁的小姑娘有啥好看的,赶紧回来帮朕办事,这边缺人手的厉害。
我真是不是酸哦。
有了裴诏珠玉在前,那些公子哥终于从面圣的紧张里缓过来,66续续上前介绍道:
“某出自太原王氏,祖父代国公、宰相,讳涯;父工部郎中、集贤殿学士,讳孟坚;某讳勉。”
王涯的孙子啊,看着年级很小,估计还没来得及给他弄个一官半职。
“祖凉国公、宰相、尚书右仆射,讳逢吉;父翰林学士、同平章事,讳训;某大理寺司直,李植。”
李训儿子也在啊,李训你也不避嫌,年纪轻轻就给儿子弄了个六品官身。
不过也正常,这李公子buff都快叠满了,放现在等于是LgBT+素食主义者+抑郁症+自然环保者了。
出身自陇西李氏,祖父李逢吉是前任宰相,父亲李训是现任宰相,父祖两代宰相,到他这一代,单是荫职也足够了。
唐国与晋国一样,极重门第,士族中最受推崇的便是五姓七家: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荥阳郑氏。
太宗曾经专门修订过《氏族志》,收录唐国士族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结果出自陇西李氏的唐国皇室居然排到了一个黄门侍郎的后面——就因为那个黄门侍郎出身于博陵崔氏。太宗一怒之下,硬将博陵崔氏改为第三等,可天下仍然公认博陵崔氏为士族之冠。
“祖父起居舍人,讳础;父京兆尹,讳璠;某讳显。”
李昂不由多看两眼面前的青年,京兆尹王璠的儿子,自己听独孤谓说过他,在郑注那做幕僚。
难怪气质和其他人比起来确实稳重、干练的多。
有意思的是,王璠原来是个骑墙派,让儿子押宝郑注,又偷偷让他和李训之子一起参加颖王的集会。
不知自己伸出橄榄枝,他会不会调转屁股,拜倒在自己脚下。
李昂继续听了半晌,各家的姓氏名讳一时间也记不了许多,不过除了王勉、李植两位,并没有其他五姓七家的子弟。
这也不意外,以五姓七家的家风,跟这些纨绔也玩不到一起。那两人也多半是接受父辈之命,培养人脉才进入的。
但即便没有顶级士族,在场众人的家世也颇为显赫,国公、宰相一大堆,最不济也是个节度使。
郑注的儿子倒是不在,自己可没希望他无后哦,别误会,没那么歹毒。
乐从训排在最后,脸色还是那么忽白忽青,不知是不是要再开口介绍下自己。
李昂摆摆手,微笑着拍了拍他肩膀,表示刚才不打不相识,都是误会,没啥大事了,让乐从训不要害怕和紧张。
还把自己的贴身玉佩解下来送给他,表明化干戈为玉帛的决心。
这操作直接给小年轻感动的眼眶红。
李昂虽然小心眼,但也知道场合和分寸。
这时候继续给乐从训难堪,完全没必要,既显得自己小肚鸡肠,又是在给魏博节度使上眼药。
如今庙堂之上,自己已经要面对鱼弘志、李训、郑注等人,还要解决旱灾、粮荒、水灾、外患等问题。
再和最强大的藩镇闹翻,那真是找死了。
何况河朔三镇联系紧密,一荣俱荣,一损皆损,自己搞了魏博,范阳、成德怕是也会兔死狐悲,几家联手那自己就等着找颗歪脖子树上吊吧。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