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慢慢的适应(第1页)
母亲那个角色是不可代替的,谁也代替不了
哭了一会儿,傅平和傅欢都逐渐平静下来。
薛一梅等他们兄妹情绪稳定之后,才柔声说“好啦,哭过以后就不要再哭了,母亲可不希望你们在她走后总这么哭。“
”
嫂子也不说别的,嫂子不会说漂亮话,只希望你们记住,以后嫂子会把你们当儿女看待,会把你们抚养成人。“
”
有嫂子一口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着,相信嫂子,以后咱们家里会只有欢笑,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你们别不信,你们看,咱们今天就吃上了饼子,还有了鱼汤喝,在这之前别说你们没有想到,就是我也没想到。”
傅欢、傅平静静地听着,谁也没有说话,但薛一梅感觉到,他们已经不再难过了。
之后,薛一梅彩衣娱亲,又给他们讲了个小马过河的故事,用诙谐的语言,绘声绘色的将小马、水牛和小松鼠的性格描绘的惟妙惟肖,逗得三个孩子开心的笑了起来,屋内的气氛也变得欢快、热烈起来。
三个孩子还不时的问着各种问题,彻底忘却了之前的话题。
薛一梅笑呵呵的和他们说笑了一会儿,状似不经意的向窗外看了一眼,问旁边也坐过来的傅平
“啥时辰了外面咋都黑啦”
其实,在她刚醒来时外面已经快要黑了,现在提起,薛一梅只是想转移话题而已。
来到这里之后,薛一梅很自然的就习惯了这里的方言土语和作息时间,也习惯了晚上没有油灯,就是看时间也习惯了用时辰代替,就是不习惯她也逼着自己习惯。
因为傅家没有钱买灯油,大家已经习惯了天黑就睡觉,也能在夜间模糊的看见彼此。
自从李氏去世后,本来在西屋睡觉的薛一梅和丫丫就搬到了东屋和两个孩子作伴。
因为傅平还小,薛一梅也没觉得多不方便。
八岁的孩子,长得还很瘦小,还没现代的五六岁的孩子长得高,可终究还是不方便,尤其是晚上睡觉时。
习惯了独自睡觉的薛一梅,到现在也没很适应自己又是已婚、又是母亲的身份,只能硬逼着自己去适应,去融入古代山沟里的某些习俗和习惯,她也怕被人认出自己是后来者。
也不知原来的薛一梅去了哪里,是不是也跟自己似的去了现代,取代了自己,可她知道古代很忌讳鬼魂附身之说,她怕自己不小心露了馅,被人烧死就糟了。
因此,她才尽量的使用这里的用语和风俗习惯,也慢慢的适应了。
但是晚上睡觉要面对这么多人脱衣服,她还是有些抵触,只能强迫自己尽量自然一些。
为了避免晚上睡觉时彼此的尴尬,薛一梅尽量在睡觉前找些话题,顺便摸黑将棉衣脱了,里面虽然穿着破旧的夹衣,但还是觉得不自在。
薛一梅说完也没希望有谁回答自己,只是摸着黑给傅欢和丫丫将棉衣脱了,让她们俩在被窝里躺得舒服一点儿。
脱了衣服,傅欢就爬到炕头那边去了,薛一梅也探过身子给傅欢掖了掖被子,给丫丫也掖了掖,顺便把她们俩脱下的棉衣铺在炕头上的褥子下面。
她没有脱衣服,现在她还不能睡,她得等着约莫十一点左右,在灶坑里添加一次柴火再睡,这样到了早上,土炕还是热的,起床时就不会觉得太冷。
其实,屋子里就算烧了炕,炕就算也很热,屋子里气温也还是很低,加上棉被又薄又硬,一点儿也不保暖,在屋里呆着还是很冷的。
好在东北屋子普遍修的都不高,空间虽然很大,显得很冷,但大家长期在这个温度下生存,也产生了抗冻能力,自然也都适应了。
傅平裹着被子坐在炕上,也没脱衣服。
知道嫂子在母亲去世后新添了些奇怪的举动,比方说将门窗用绳子缠上,每晚会睡得很晚,就为了在灶坑里再添一次柴火等等,因此,他每晚也习惯的陪着嫂子去外面抱柴火,跟嫂子也是个伴儿。
此刻,见嫂子问时辰,不由得也看了看窗外,说“大概快到酉时中了吧”
酉时中,是现代的晚上六点,距离十一点还有五个小时,薛一梅想想自己睡觉的时间,最少还得添几次柴,立即出去在灶坑里又添了一次柴火,也多亏出去看了看,灶坑里的柴火都快燃尽了。
又问了问几个孩子饿不饿,听他们说不饿后,她也就没有再摸着黑去弄吃的。
反正今天吃的晚,还吃的饼子和鱼汤,应该能顶住饿了。
只是,刚刚回来上炕想要再躺会儿,薛一梅却冷不丁想起来卖鱼的钱“哎呀,今天卖鱼的钱忘了告诉你们了”
傅平高兴的问“嫂子,那些鱼卖了多少钱”
薛一梅笑呵呵的跟几个小的报账“那些鱼可卖了不少钱呐,我今天买了三十斤荞麦面,五斤白面、五斤大米”
“啥”
薛一梅还没说完,就被傅平打断了,着急的问,”
嫂子,真的买了这老多东西那咱还有钱吗”
薛一梅也很是高兴的说“当然是真的,你放心,还有钱,我这钱袋里还有一百多个大钱哩。”
现在钱袋里还有不到二百文,虽然白天花了不少,但薛一梅却不心疼,有些东西是家里必须购买的,这已经比她预想的好多了。
傅欢不知道大米白面意味着什么,反正她也没吃过,但她听懂了薛一梅话里的意思,一下子高兴起来“嫂子,有钱,吃饭饭”
躺在被窝里的丫丫更没有吃过白面大米,一听小姑姑说吃饱饭,也跟着懵懵懂懂的喊“吃饭,吃饭,肚肚不叫”
薛一梅笑呵呵的说“嗯嗯,以后咱们就能吃饱饭了我决定,从今后咱们家也吃两顿饭,早饭十点呃,就是巳时中左右吃,晚饭酉时初左右吃,咱们有钱了,就不要再挨饿了,以后哇,咱们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呵呵”
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