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奋斗在洪武元年笔趣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9章 科举也要改制(第2页)

一篇五百个字的奏本,除去开头、统计字数以及常规的修饰,真正有用的内容可能也就三百个字。

就这三百个字,姐夫还会把它分成好几条大提纲。

说白了,姐夫写奏本向来就是写个提纲,剩下的内容都是你爹和李善长、刘伯温他们用头来替姐夫填充。

这玩意怎么可能拿去当考生们的参考答案!

杨少峰一边在心里吐槽自己,一边笑着说道:“殿下,臣写的奏本你也看过,实在是不适合拿来做参考答案。”

“以臣之见,殿下不妨等殿试之后,把臣的奏本拿给韩国公和诚意伯,让他们完善之后再当作参考答案。”

朱标当即就笑着点了点头,应道:“姐夫放心,小弟心里有数。”

……

正当杨少峰和朱标一块儿琢磨着怎么坑害殿试考生时,朱皇帝和李善长、刘伯温也同样在商量着怎么坑害考生们。

朱皇帝的想法很简单。

既然这些考生都是从县试一路杀到殿试的,那就说明这些人都是有学问的。

既然有学问,那就不能浪费。

比如说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可以安排到翰林院。

比如说那些文章写得稍差一些,但是数学方面比较好的就可以安排到户部。

还有那些文章写得满腔热血的,像这样儿的愣头青就比较适合安排到御史台。

但是刘伯温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在刘伯温看来,这些能够走到殿试的考生,要说他们写文章的水平那肯定都是极好的,可能自己都不如他们会写。

问题是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会当官。

不是随便拉一个读书人出来就能有杨驸马的水平。

所以,这些生员们不宜直接授官,而是应该先把他们配到六部和诸监、寺、御史台等衙门去观政。

说人话就是先让他们去所有的部门都转一圈,在打杂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做官的经验,然后再按照他们每个人擅长的内容进行分配。

再然后,李善长也提出了一点儿不同意见。

只是李善长考虑的并不是眼前这些参加殿试的考生,而是学堂改制以后的考生。

或者说,李善长考虑的是科举该如何改制的问题。

“上位,等国子监分散到各地,咱们大明以后必然是不缺生员的。”

“且不说科举每三年一次,每次只录取三百左右的生员,就是每年一次,三年下来也不过是录取千人。”

“剩下的考生做不了官,要么就是回乡继续读书,要么就是做了别的行当。”

“可是朝堂和地方官府缺少人手的问题却还是没能解决。”

“依臣之见,不如每年都让各个地方衙门自行招募一些人手?”

“考核通过的,该授官的就进行授官。”

“至于实在不行的,那就直接开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