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权臣 古代言情 权臣 十一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百越由来一(第2页)

“大魏一朝官员俸禄极高,其永业田低至数顷髙至百顷不等,另又有大量职分田与公廨田,且其土地多为沃土,再加之不少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圈占百姓土地,此种现象几成乱国毒瘤,因此南怀瑾上书太初帝改革田制。”

说到这季舒已是目露钦佩,“一对官员永业田做出变动,官员逝世后不得传于子孙,一盖收归国有二来不对女子授田,以此减轻百姓税负三为狭乡迁宽乡,缓和人地矛盾。”

“无论何朝何代,表面皆言以民为本,实则均为官本。”

沈浥尘闻言眉心一蹙,“二三策可行,但这第一策绝无可能施行。”

“唉,确实如此,这第一策可谓是将满朝文武和天下氏族都给得罪了个遍,想法虽好,只是若不能妥善处理顷刻间便会逼反无数权贵。”

季舒亦是赞同她的看法,“因而太初帝最终只施行了二三策,不过借着那道折子,太初帝还是削减了部分官员田业。”

“因着这事,朝臣无不憎恨南怀瑾,纷纷对其群起而攻,世家大族更是如此,甚至派出死士暗中刺杀,当时若非曲相出手相救,南怀瑾险有性命之忧。最终太初帝为平众怒,不得已只能罢黜了其官职。”

季舒叹息道,“这清漪园便是其被罢官时所建。”

沈浥尘闻言不由摇了摇头,“难怪园中隐逸之气如此浓重。”

“两年后事件平息,因曲相保荐,太初帝再次启用南怀瑾,任其为礼部尚书,只是谁也没想到其在任上不过三月便又上书改制。”

“这次又改了何制?”

沈浥尘极感兴趣地问道。

“科举之制。”

季舒神色肃然地说道,“太初之前,科考只涵经史子集与文章策论,因此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多只熟读圣贤书,却无治理地方之能,于是南怀瑾便上书应在科考之中加入经世之学。”

沈浥尘听到这不由抬手止住了她的话,质疑道:“我记得魏史中的科举改制乃是曲相所为。”

“太初年间生的事太过跌宕,之后的魏史已失之真实,不可尽信。”

季舒揉了揉脑袋,捋了遍思绪继续说道,“不过此次改制曲相也确实参与其中。”

“你也知道改制若成,于深知民生多艰的地方寒门士子而言可谓助力不小,相应的,对氏族子弟入仕便成了一道阻碍,因此朝中众多大臣纷纷上表反对。”

季舒颇为敬佩地赞叹道:“曲流觞不愧是一代名相,虽出身氏族却并不拘泥于此,因少时四处游学拜访名儒,深知此举之利,于是顶着族中压力全力支持此次改制,朝中也因此事迅分为变法循古两派。”

“这次改制两派相持了一年有余,太初帝权衡再三,最终选了个折中的法子重订科举,经史子集与文章策论各占其四,经世之学只占其二,两派虽都心有不甘,却也偃旗息鼓。”

“据说律令颁布之时,曲相被其父以违背族规之说杖责一百,修养了月余才重返朝堂,而南怀瑾因为接连两次的变法,民间呼声水涨船高不说,朝中一些出身寒门的臣子亦是以其为,一时间风头无两,几可与曲相比肩。”

“又过了一年,本是手握重权的曲相突然上书太初帝,直言其权柄过重,应将相权一分为二,分设左右二相互相钳制。”

“太初帝准其奏,任其为右相,擢南怀瑾为左相,就这样,南怀瑾步曲相之后,亦是于二十五岁之时拜相,此二人皆是惊才绝艳,协力使得整个天下焕然一新,大魏国祚得以延续,且渐有盛世之象,史称太初中兴。”

“太初年间的一应制度皆为后世所沿用,如今我大安亦是沿袭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