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谁赢了他们就帮谁(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王崇古一针见血、言简意赅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现在陛下势强,他们帮皇帝,一旦皇帝势弱,这些新贵们,和旧文化贵人,不会有什么区别,甚至撕咬大明血肉的时候,会更加凶狠。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直接说道:“养不熟。”
狼是可以养熟的,养的时间稍微长点,狼就是狗,没什么区别,养不熟的是忘恩负义之徒。
张居正和王崇古精于世故,这些人言不由衷的样子,一眼就看穿了,他们支持新政,不过是支持他们在新政中获取的利益罢了。
“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他们愿意放弃田土。”
朱翊钧觉得这批人还行,至少肯跟上新政的脚步,他们不是敌人,至少目前不是。
王崇古十分认真的说道:“如果他们愿意遵循合同,给足工匠劳动报酬,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大规模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正在建立,过去的人地矛盾,正在向劳资矛盾转变,而劳动报酬的支付和劳动报酬的公允,就成为了矛盾聚焦之处。
“慢慢来。”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他有点急,年纪越大,就越心急,他想要临死前,看到一个更加强盛的大明,这样他追求的身后名,就更有意义。
“明日出,继续南下。”
朱翊钧下了继续前进的指示。
提刑千户陈末,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出,主要是暗中走访,查看上一次皇帝南巡现的问题,是否仍然存在,陈末的塘报一封接一封的送回了南巡圣驾所在。
这里面皇帝最关切的一个问题,徐州煤窑情况,已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徐州府用了四年的时间,大力整改了皇帝现的问题。
朱翊钧对徐州记忆犹新,四任徐州知府,凑不出一个人来。
这四任徐州知府,把整个徐州折腾的够呛,上次他到徐州的时候,见到的场景是:
道阔不足五步,民皆菜色,脚上无新鞋,为生计奔波,北行登泰山,泰山挑山工,挑一百二十斤货物上山,一日往返六次,不过七十文飞钱,应者无数。
徐州地方,民皆菜色。
陈末现徐州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百姓脸上没有了菜色。
面有菜色,是人因为长期饥饿、缺少粮食、营养不良,面色黄、甚至绿,大抵是百姓活不下去的样子,徐州又不是在山坳坳里,大多数的百姓面有菜色,显然是饿的。
徐州之前主要问题是,大钱赚不到,小钱看不上,纵容异地乡贤兼并,产出全部带回江浙,这让徐州连粮食都缺。
这一次陈末走访了徐州很多的地方,大部分百姓生活安定了下来。
现在徐州府已经变了,开始盯上小钱,开始锱铢必较,主打一个什么都做,什么都试,反倒是平稳展起来。
大明皇帝的大驾玉辂,两台升平六号铁马的汽笛声在车站长鸣,规律的哐次哐次的响声传来,大明皇帝带着文武百官、三万京营军兵再次开始了南下。
在皇帝南下的时候,大明南京城朝阳门外的大刑场,已经完全搭建完成,而王希元张榜公告进行了公示,邀请南京百姓前往刑场观刑,而被捕的622家,也被拉到了朝阳门外大刑场,让他们亲眼目睹人头落地,才会老实交代问题。
林烃的罪行基本已经公布,这里面有一条罪行是比较罕见的,那就是豢养海寇。
大明水师全无敌,但大明领海,依旧存在海寇,否则那些阿片也不会流入大明。
这些海寇盘踞吕宋、棉兰老岛、宿务的一些小岛之上,他们主要业务,也不是劫掠过往商船,动静大了,吕宋的海防巡检就会出动找到他们的老巢,大明水师随后就到。
他们的主要业务是走私白货,而阿片、死藤水这类的黑货,反倒是其次。
闽地,也有这个禀赋,山多地少的福建,让福建人只能出海博富贵,给妈祖磕个头,就出了。
而这些海寇,走私的东西,居然是咖啡,利润之丰厚,让查账的缇骑都非常意外,他们在广西钦州的龙门港接货,运到南洋的种植园,这些咖啡,也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牲畜用的。
根据林辅成对种植园经济的调研,种植园里,牲畜比奴隶金贵,至少牛马还有个牛棚马舍,而奴隶则拥挤在逼仄的房间里,咖啡这种高档货,奴仆力役是享受不起的。
吃得少、干得多,还能让它们不知疲倦的干活儿,这种植园都会在农忙的时候,备一把咖啡豆,喂给牛,等到农闲的时候,再给牛喂点粮食的精饲料贴膘。
在种植园里,一头牛平均存活时间,高于倭奴。
但是这些海寇的回程,是从种植园带回阿片和烟草,这就是定性为海寇的原因了。
这件事麻烦就麻烦在,林烃为的这些旧贵们,也不太清楚这些海寇的老巢在哪里,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和这些海寇接上了头,这个产业链,就会快重启,这些海寇,本身也不是专门给林氏服务。
广西钦州、龙门港等地的海寇、走私商人十分的活跃,而且因为临近安南国,这些海寇、走私商人的追缉变得有些麻烦。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代表着大明出现了职业的走私商人。
这些亡命之徒已经不再听命于势要豪右的号令,不再是谁家的打手、家奴,而是开始自由的行动,并且来往于大明和南洋地方,谋取厚利。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朝廷早有预料,以沈鲤为的礼部,对两宋时候的如何管理海贸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寻找到了两宋的律法,《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夷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律法。
关于海贸的法律,在两宋已经非常完备,而附《大明会典》市舶法,就是综合了这些条文,制定的律法,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无论你想做什么,都能从故纸堆里翻出来一些东西,作为参考。
比如漏舶法,就规定:如不出引目,许人告,依漏舶法。
算是海贸范畴的告缗令,就是允许人们告密,只要确有其事,告密人可以获得一半的非法所得。
之所以要颁布类似告缗令这样的律法,就是因为当时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宋廷关税损失严重。
大明出海需要船引、还需要税票回引,显然这批倒卖咖啡的走私商人,既没有船引,也没有税票,但海上不比陆上,陆上一切都有迹可循,只要细心找,总能找到这些贼人的巢穴。
在海上,找海寇的老巢,难如登天。
连告密的人都不会有,因为除了船上掌握星图、针图的舟师,普通海寇也不知道老巢究竟在何方,而且这些海寇还不止一个老巢。
“这帮蠢货,根本不知道自己养出来了些什么!”
王希元看着案卷,面色格外阴沉,为了往倭国倒腾钢铁火羽,以林氏为的七家,养虎为患了,这些海寇,本身是他们豢养的,但很快就完全失控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