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欧阳修名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父母叔父妻子和子女(第3页)

每到月末,如果家庭的收入还有节余,她一定到市场上买一些新鲜的水果孝敬婆婆。每当欧阳修在读书、写作的时候,她总是事先备好茶水和笔墨纸砚。欧阳修累了的时候,就陪着他闲聊。

但是,次年九月,杨氏又突患重病,告别了人世,欧阳修又一次经历了丧妻之痛。二十九岁的欧阳修,头发已经白了大半。

胥氏和杨氏去世后近二十年的岁月中,欧阳修一直想书写对两位妻子的怀念,可每每拿起笔,却又放下了,哀痛之情使他连怎么开头写都不知道,甚至安葬时的墓志铭,他也写不下去,只好由他口授,由他的爱徒徐无党写下了《胥氏夫人墓志铭》(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杨氏夫人墓志铭》(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同样由欧阳修口授,由他的爱徒焦千之执笔写成。(三)贤内助薛氏

不到三年的时间,连续失去两位妻子,欧阳修悲伤到了极点,岂料他又遭遇了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因为坚决支持范仲淹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批评,也被视为“范党”

的重要成员,被贬官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但是,范仲淹和欧阳修在官场的声誉却如弹簧一样,越弹越高。欧阳修还迎来了后来陪伴他终生的第三任妻子薛氏。

当年欧阳修回到东京担任馆阁校勘时,刚直敢言的宰相薛奎就有意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嫁给欧阳修,但是欧阳修担心宰相家的女儿下嫁之后,伺候不起,所以就没有给媒人回复是否同意。不久薛奎去世,女儿薛氏也开始守丧,此事便不再提起。欧阳修到夷陵后,薛氏服丧期满,薛夫人又托薛奎的侄子、欧阳修的朋友薛仲孺给欧阳修写信,再提这门亲事。欧阳修的母亲首先表示满意这门亲事。欧阳修此前对宰相薛奎的人品和官风都非常敬佩,也就不再犹豫,答应了这门亲事。

景祐四年(1037)八月,欧阳修向朝廷告假,前去薛家生活的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迎娶新娘,婚后不久,就带着二十岁的新娘子薛氏重返夷陵。

婚后的生活证明欧阳修以前的担忧有点多余。薛氏照顾老母,相夫教子,是标准的贤内助。欧阳修几乎成了甩手掌柜,专心工作,业余时间则是写诗、词、散文、收集碑帖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欧阳修在婚后给薛仲儒的信中写道:“室中骤过僻陋,便能同休戚,甘淡薄,此吾徒之所难,亦鄙夫之幸也。”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五二。宰相家出来的女儿,能够与欧阳修休戚与共,不能不让欧阳修对这桩婚事感到庆幸。

薛氏幼年时期曾经跟随父亲薛奎入宫,还被皇后赐予披巾。欧阳修担任枢密副使后,薛氏跟随欧阳修一道进宫拜谢官家。曹皇后也是高官家庭出身,幼年时见过薛氏,一见面就高兴地说道:“你是薛宰相的女儿。”

薛氏听后,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按照礼节行了个大礼。从此以后,每次陪欧阳修入宫,曹皇后总要单独和她见面闲聊,这对欧阳修事业的发展,自然也很有帮助。一次,薛氏在宫内的长廊上等候欧阳修,有宦官来给她说一些朝廷最近发生的事情,想让她说给欧阳修。薛氏见状,厉声说道:“这是朝廷大事,妇人怎么能干预?况且欧阳相公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一次国事。”

(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

庆历四年(1044)八月,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新政失败后,反对派又一次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结党。庆历五年(1045)二月,面对东京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险局势,相门出身的薛氏自然知道官场最上层政治的险恶,于是给远在河北的丈夫去信,为他的政治命运担忧。欧阳修随即写了一首长诗给夫人,题名为《班班林间鸠寄内》,诗中首先表述了自己的忐忑不安:“高堂母老矣,衰发不满栉。昨日寄书言,新阳发旧疾。……又云子亦病。”

其次表达了自己面对恶劣的政治生态,“孤忠一许国,家事岂复恤。横身当众怒,见者旁可栗”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居士集卷二。的刚直不阿之态。他相信夫人薛氏能够和自己一样,不被邪恶势力的威胁吓倒。

欧阳修去世后,薛氏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哀悼和思念,十七年都穿着素朴的衣服。薛氏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八月去世于东京,当年十一月,附葬于欧阳修陵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志铭由欧阳修的门生苏辙所写。(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二十五。(四)子女

欧阳修和薛氏共生育了八男三女,其中四个男孩儿早夭,三个女儿也未能活到成年。

从宝元二年(1039)到庆历五年(1045)不到七年的时间,不到四十岁的欧阳修,先后夭折了三个子女,分别是胥氏夫人所生的儿子,薛氏夫人所生的次女和八岁的长女欧阳师。欧阳师夭折于庆历五年的夏天,正是欧阳修被政敌泼脏水的时刻。欧阳修五内俱焚,含泪写了《白发丧女师作》。全诗如下:

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

一割痛莫忍,屡痛谁能当?

割肠痛连心,心碎骨亦伤。

出我心骨血,洒为清泪行。

泪多血已竭,毛肤冷无光。

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

长子欧阳发,字伯和,生于康定元年(1040),时年欧阳修已经三十四岁。欧阳修后请宋代大儒、教育家、音乐家胡瑗给他做老师。欧阳发对当时及前代的音乐非常熟悉,不喜欢走科举之路,学问非常庞杂。后靠恩荫之路,为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及第,最终官做到殿中丞,四十六岁去世。苏轼评价欧阳发“继承了父亲欧阳修好学不倦的品质,有蔡邕、张华之才学”

脱脱:《宋史》卷三一九。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张华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博物学家。。现存史料中发现欧阳修写给欧阳发的书信十五封。仔细阅读这些书信后会发现,晚年欧阳修家的绝大部分事宜,都由欧阳发出面办理。

次子欧阳奕,庆历五年(1045)生,曾任监陈州(治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粮料院。

三子欧阳棐,生于庆历七年(1047),字叔弼,进士乙科,先后任陈州判官、知襄州、知蔡州等职务。

嘉祐元年(1056)夏天,欧阳修听到蝉的长鸣,有感而发,写了《鸣蝉赋》一文,让时年十岁的欧阳棐在旁边看。写完之后,欧阳修对他说道:“你长大后能像父亲写这样的赋吗?”

可见欧阳修对他充满了期待。欧阳修曾经写过一段话来启发欧阳棐:“藏精与晦则明,养神以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物,善蓄者则不竭,善应者则无穷。虽学则可至,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资料汇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这段话强调学习中不断积累的重要。欧阳修中年以后,由于体弱多病,一些没有必要由欧阳修亲手动笔写的应酬类文章,多出欧阳棐手。欧阳修去世前,由他代替父亲起草遗表。欧阳修去世后,上交朝廷,神宗读后,非常喜欢,以为是欧阳修生前亲自写就。

四子欧阳辩,生于皇祐元年(1049),曾任监澶州(治今河南省濮阳市)酒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