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鲁文公(第3页)
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你肯顺从大王的意思,逃亡他国吗?”
商臣说:“不能。”
潘崇于是问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你能够做大事吗?”
所谓做大事,是指先下手为强,杀掉楚成王,自立为君。
商臣说:“能。”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
,不瞑;曰“成”
,乃瞑。穆王立,以其为大子之室与潘崇,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
十月,商臣发动政变,带领东宫甲士突袭王宫,包围了楚成王的住处。楚成王知道自己要死了,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请求:“让我吃个熊掌吧!”
却被商臣拒绝。
就算是死囚,临刑之前也能吃顿饱饭,商臣为什么连个熊掌都不给楚成王吃呢?
答案是:熊掌太难熟了,楚成王不是真的想吃熊掌,而是想拖延时间,等待救援。商臣没有上他的当。
是年十月十八日,楚成王自缢身亡,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大臣们议定谥号,开始选了个“灵”
字。灵是恶谥,意思是“乱而不损”
。楚成王不肯瞑目。后来又选了个“成”
字,意思是“安民立政”
,楚成王这才满意,闭上了眼睛。
平心而论,楚成王作为一国之君,是相当有作为的。楚国在他的领导下,国势日益强盛。楚成王先后与“春秋五霸”
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交锋:与齐桓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玩弄宋襄公于股掌之上,直接破灭了他称霸天下的美梦;虽然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文公,但是情有可原,而且楚国仍保持了强大的实力,足可与晋国抗衡。我不知道后人为何不肯将楚成王列入“春秋五霸”
,反而让那个假仁假义、志大才疏的宋襄公滥竽充数。莫非,唱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
商臣登上王位,是为楚穆王。为了奖励潘崇,楚穆王将他当太子时候的府邸、奴仆、田产一并赏赐给了他,封其为太师,而且让其掌管王宫卫队。
所谓“太师”
,是古代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之首。春秋时期各国官制不一,官名各异,若以首席军政长官而论,晋国是中军元帅,楚国是令尹。因此,潘崇这个太师职位,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他的实权所在,还是王宫的警备。
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公孙敖前往齐国,代表鲁文公进行第一次国事访问,这是合礼的。但凡新君即位,派卿出去聘问各国,继修旧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以保卫社稷,符合忠、信、卑让之道。忠,是德行的正道;信,是德行的巩固;谦卑辞让,是德行的根基。
说句题外话,《左传》中很多关于德行的论述,翻译成现代文是很别扭的——直译很难理解,意译又难以还原当时的情境,就算是大师们的翻译,也有点“四不像”
。所以,最好还是对照原文去体会。中国文字的奥妙,就在于事隔几千年,你还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之役,晋人既归秦帅,秦大夫及左右皆言于秦伯曰:“是败也,孟明之罪也,必杀之。”
秦伯曰:“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是贪故也,孤之谓矣。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
复使为政。
鲁僖公三十三年的山之战,秦军统帅孟明视丧师辱国,被晋军俘虏。晋国将孟明视等人放回国后,秦国的大夫和左右亲近的人都对秦穆公说:“这一次失败,是孟明视的罪过,一定要杀掉他。”
秦穆公却说:“这是孤的罪过。”
他引用了周厉王的卿士芮良夫写的一首诗,大概意思是:“大风吹过,摧毁一切;人之贪心,败坏善良。随便听到一句话就应答,听到朗诵诗、书则昏昏欲睡。不听好人的金玉良言,反而使我行悖逆之事。”
秦穆公将责任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认为山之败,主要就是因为自己贪心。“是孤的贪婪祸害了他,他又有什么罪过呢?”
于是继续重用孟明视,让他执掌军政大权。
军队打了败仗,国君首先自责,检讨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给臣下,这个国家的强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反过来说,如果国君总是正确,臣下总是背锅,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士大夫阶层很快就会成为乌合之众,败亡只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