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页)
顧氏連忙起身謝恩道:「娘娘過譽了,她們算起來都是娘娘的後輩子侄,若能承襲得一絲一點娘娘的鳳儀天姿,便是她們的大幸特幸了。」
「都快起來吧,你們難得進來一趟,別拘在這裡了,元娘,你帶著她們兩個到外面去轉轉,這含涼殿別的還沒什麼稀罕,只幾處水景卻造的算有機巧,是別處看不到的,阿直,你去陪著丫頭們吧,和外面的人說,別讓人胡跑亂撞的嚇到她們。」
聽了皇后的吩咐,元娘便上前將二人拉著站了起來,由殿內一位圓臉的女官帶著,往殿外走去了。
等看著她們三人出了殿門,崔澤芳便命人在偏殿的梢間設了點心瓜果,兩人移過去方便講話,梢間一進門,掩在雕空玲瓏木格欄後面,靠南窗設著紫檀木雕鳳的廣榻與雕螭大案,齊整的放著明黃大紅兩色百子圖案的引枕,東西牆角的小銅鶴里熏的是松柏枝,榻前擺了一排紫檀四方交椅,對面放了幾個西番蓮紋雕花繡墩,顧氏也沒往交椅上坐,只讓人搬了繡墩挨著廣榻坐下了。
見梢間裡只留了崔澤芳的心腹,顧氏便放心說道:「啟稟娘娘,原還有一個六娘,突然崴了腳,便沒帶進來,生的也十分不錯,眉眼間倒有幾分像七娘,也是個活潑爽朗的性子。」
崔澤芳一時沒答話,只斜依在引枕上沉思,她相貌生的極為端正,身材高挑豐滿,除了眼睛比她哥哥崔澤厚黑亮有神許多,兄妹兩個也算相像,都頗有幾分寶相莊嚴之氣,崔澤芳神情總是淡淡的,臉上幾乎沒有一絲皺紋,一看便是過的極為滋潤如意的。
崔澤芳雖為繼後,與當今聖上李盛卻也稱的上少年夫妻,先皇后鄭氏在太子李濟民兩歲時便歿了,兩年後李盛便按著鄭太后的意思,迎娶了十五歲的崔澤芳,彼時李盛也不過才二十二歲,之後崔澤芳多年無子,一直把李濟民放在身邊親自撫養,都說是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而那時前朝後宮正是鄭太后一人獨攬大權之際,時不時就要將窩在西內苑的皇上皇后兩個叫過去訓誡一番,他們一家三口,也算是真正共過患難的。
「無事,這五娘已經是生的極美,真要可用,便也足夠了,就是看著有些文弱。」。
崔澤芳終於開口了,雖然旁邊沒有外人,她的聲音仍是放的很輕,顧氏連忙儘量探身仔細聽著,此時連忙回答道:「五娘看著是有些怯弱,不過竟是個極為聰慧的,詩詞舞樂,竟是無一不好,柔旋舞跳的連程平也誇讚了,就是性子嗎,確實不很活潑。」
崔澤芳點了點頭,又問道:「林兒今年也十三了吧,一天比一天出落的水靈,性子嫻靜又聰穎,我看這長安城內就沒有哪個能比得上的。」
一聽崔澤芳說起了元娘,顧氏不由心裡一緊,連忙謝恩道:「還不是多虧娘娘薰陶教導。」,也不敢多說一句其他的,臉上卻仍是平和恭敬。
崔澤芳也似不覺,繼續說道:「你這陣子可有去你那堂妹府上探訪過?」,說完這話,卻不由蹙了蹙眉。
顧氏更加小心起來,身子又向前探了探才說:「因郡公爺吩咐過,這陣子便沒敢去,只派人送了些平復傷疤的藥物過去。」
「送去了也沒用,紀哥兒出了宮,就一直住在濟民那裡。」,說到這裡崔澤芳面色一沉,看了顧氏一眼問道:「當年紀哥兒失蹤的事情,嫂子是否知道些端倪?」
顧氏嚇的馬上站了起來,急急回道:「回稟娘娘,當年之事臣婦確實毫不知情,臣婦萬萬不敢有任何事隱瞞於娘娘與郡公爺。」
「坐下吧,我並未疑心於你,只是胡亂一問罷了。」,崔澤芳揉了揉眉心繼續說道:「卓王府本與聖上及崔氏都極為親厚,隆慶之亂時若不是皇弟英勇善謀,今日你我還不知身在何處呢,那紀哥兒失蹤前聽說也與你那堂妹很是親睦的,怎麼會弄成了如今這樣,平白攪得四腳不穩,都說軍中老將現下都對紀哥兒極為讚賞,如今他一直不回卓王府,你說說,今後這卓王府該如何處置呢?」
顧氏虛坐在繡墩上,額上微微冒出些細汗來,遲疑了一下,低聲問道:「這紀哥兒。。。可有說他為何不回府嗎,他只是疑心於卓王妃,還是真知道什麼。。。。。。」
「唉,聖上問他,他只說絕沒有疑心你堂妹的意思,可問他為什麼不回府,他卻又不肯說,聖上現下又不願有任何事逼迫於他,便由著他住在濟民那裡罷了,他兩人現在倒是快活的緊,天天廝混在一起。」
顧氏聽了這話,心裡剛一松,崔澤芳卻又說道:「如今濟民正在勸他,若還是沒用,你恐怕要去趟永興坊找找你那堂妹了。」
顧氏連忙應道:「不知娘娘有何吩咐?」
崔澤芳看了她一眼,說道:「讓那卓王世子自己主動上書請願,把世子封號讓還於紀哥兒吧。。。」
顧氏心中大驚,臉上卻不敢露出絲毫的不妥來,只低頭連聲應下了。
且說那叫阿直的女官領著元娘三人出了偏殿,沿著廊道往外走去,玉華看元娘與那女官寒暄說笑,很是熟絡的樣子,見她的名字又是和永嘉坊的丫鬟都是一路的,便猜這女官應該是皇后從家裡帶進宮的。而四娘跟在後面,此時已經是顧不得掩飾,左右看個不亦樂乎了。
幾人穿過一扇梅花門,便來到一處園子,隔著鬱鬱蔥蔥的林木,只聽到不遠處有連綿不斷的潺潺水聲傳來,玉華和四娘不由都有些好奇的探頭張望,這園子就在偏殿近旁,難不成這裡還會有什麼活水流過嗎?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