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朝四百余年写得怎么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壹部 布衣天子 第28章 汉文帝刘恒 帝王的忧虑(第5页)

是最主要的特科,始置于文帝二年,目的是“纳天下言”

,即广泛听取对国政的意见。

帝王们当时普遍认为,生天地灾异,是自己犯了过失,即“人主(皇帝)不德,布政不均”

所以,这一科常常是在灾异生之后举行。

而“贤良方正”

又多与“直言极谏”

相连,这是皇帝“求言”

的一种方式,所以称作“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汉代的皇帝大多开过此科。

“贤良方正”

科的“举主”

很广泛,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诸王侯、三公、将军、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皇帝很重视此科,被举者皆由他亲自主持对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有为“九卿”

者。

朝廷征求的人才也很广泛,包括儒生、有“道术”

者,以及官吏等。有时也从贤良中直接选拔亲民的官吏,名目称为“贤良方正可亲民者”

,如宣帝在位时,曾进行两次诏举。

这类目的在于“广开言路”

的选才办法,在汉代以后曾长时间实行,后演变为唐代科举的制科之一。

到宋代,则以“对策”

的方式向全国征求治国之道。

在汉代,选拔人才既注重品德修养,也注重文化质素。

“贤良”

的含义就是德行兼备。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文学”

的涵盖范围实际指“经学”

这样看来,察举中常见特科“贤良文学”

一科,所立的选才标准是: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汉昭帝始元五年正式下诏举“贤良文学”

: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宣帝即位之初,曾生地震,诏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

不见于诏书的,在武帝时就有“贤良文学”

之举,晁错属此科。

可见,贤良与文学有时连称,成为一科,有时分开,各独立成科。不论怎样,此科是以文学为主,主要荐举对象是儒生。

在汉代察举制中,文学一科很受重视,西汉时每次察举“文学”

的规模可达一、二百人。

中国古代有敢于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提出治国建议与方略的大臣,被称为“诤臣”

于是有了“直言极谏”

这个词,意思是“正直的言论谏诤”

汉代名臣晁错写有一篇《举贤良对策》,是对“直言极谏”

的最好解释。

所以,从汉代察举制度正式建立之初,汉文帝二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此后,举“直言极谏”

一直延续下去。但它不是独立的一科,而是与“贤良方正”

相连,说明对直言极谏者来讲,应当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

无私才能无畏,才敢于“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