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电视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演员表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0章 期刊样稿海珍审定 诗歌对仗董滨问询(第2页)

李诗和杜诗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对仗的方式明显地看出端倪。毫不夸张地说,李诗与杜诗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之上。杜甫的诗作堪称当今对仗的最佳典范,不仅古人难以企及,就连现代人也望尘莫及。可以说,杜诗是律诗中的翘楚,而在此基础上,对联应运而生,并汲取了杜诗的精髓。”

“那么为何如今社会上有众多的李白粉丝,而杜粉却寥寥无几呢?”

杨柳好奇地问。

“你说得没错,试问一下,现代又有几个人能够完整地读完《唐诗三百》呢?苗芳、杨柳,你们俩是否完整读过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吧!不过我倒是知晓海珍曾通读《唐诗三百》。然而,这又能证明些什么呢?难道这意味着杜诗不及李诗?亦或是李诗逊色于杜诗?其实这些都难以定论,但苗芳、杨柳却早早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你们不妨谈谈各自的看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呢?”

苗芳道:“政治家不是喜欢三李诗吗?三李就是好。杜甫,白居易不是哭哭啼啼诗吗?我就下结论杜诗不如李诗。”

杨柳笑着说:“苗芳啊,你这样评价诗歌可太简单粗暴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某个人的喜好或者某些片面的观点来评判诗歌的好坏呀。而且,诗人的作品风格和情感表达都是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苗芳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杨柳想了想,回答道:“也许是因为李白的诗歌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可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阅历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以,不同的人对他们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苗芳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嗯,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李白的诗更好一些。他的诗里充满了豪情壮志,让人感觉很洒脱自在。”

杨柳笑了笑,说:“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嘛。但我们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观点。毕竟,文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杨柳又接着说道:“我经常打开今日头条,看到有很多人在那里讨论李白的诗歌,并且将他视为唐诗中的第一人。这种说法应该没错吧?”

海珍回答道:“我曾经阅读过《唐诗三百》,但我很少说杜甫的诗歌不如李白的话。实际上,我深知杜甫的诗作要比李白的好得多,但却无法确切地说出原因所在。直到今天听到杨涛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李白之所以对崔颢的诗赞赏有加,正是因为他难以写出如此完美对仗的诗句。而对于杜甫来说,这样的技巧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杨涛继续说道:“就像苗芳和杨柳,她们甚至连《唐诗三百》都未曾读过,因此她们的观点很难让人信服。据我了解,大约有七成的人都没有读过《唐诗三百》。这些人就如同苗芳、杨柳一般,谈论起李白和杜甫时,往往只是随声附和而已。他们大多是教材或政治家的应声虫,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至少,我们还是应该先读完《唐诗三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至于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这本书,简直就是双重标准。凡是对李白有利的事情,都会被他夸大其词地渲染;而对李白不利的事情,则会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海珍听完杨涛的话,她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领悟的神色,若有所思地说道:“原来如此,看来我得多揣摩杜甫古诗,学习一下他对仗了。”

她的目光闪烁着坚定,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董师傅见状,微笑着鼓励道:“不用着急,慢慢来。写诗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积累和磨练。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你们都会有进步的。”

他的声音充满了温暖与鼓舞,让海珍等人感到一股莫名的动力。

大家纷纷表示认同,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写诗的技巧。

杨涛兴致勃勃地说:“你们可以多去听听李娜版的《青藏高原》,再对比一下韩红版的《青藏高原》。”

他接着解释道:“为什么韩红等歌手不敢翻唱李娜的《苏武牧羊》呢?就是因为她们的音域达不到要求啊!还有李娜的歌用情在唱,她的声音传出很多东西,现在的歌手没有人能达到。”

这个说法让大家感到十分新奇,苗芳和杨柳等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围绕杜诗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大家开始探讨杜甫的对仗方式,仔细研究每一种的平仄、押韵和意境。他们相互切磋琢磨,共同品味每一个字的韵味。

“杜甫的对仗真是太精妙了!”

苗芳感叹道。

“是啊,他的诗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杨柳附和道。

他们一边讨论着,一边欣赏着杜诗中的优美词句。每一诗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众人眼前。大家沉浸其中,感受着诗歌的魅力。

“这《登高》真是经典之作!”

苗芳赞叹道。

“没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简直绝了!”

杨柳也忍不住赞叹。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表着自己的见解,场面热闹非凡。这场关于杜诗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才缓缓落下帷幕。

时光悄然流逝,夜幕逐渐笼罩大地,星星如璀璨的宝石般点缀着浩瀚的天空。客厅内的灯光柔和地洒落下来,映照在每个人的面庞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祥和的氛围。大家围绕着期刊的推广方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献计献策,希望能让这本期刊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知不觉间,时针指向了晚上六点半。大家的肚子开始咕咕作响,提醒着该去吃晚餐了。最后,杨涛提议先去吃饭,然后在电话里继续探讨。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众人向董师傅道别,并感谢他的热情款待。随后,一行人离开了董师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