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1页)
可若无人引荐,面见国君的机会则少之又少。
今有钺王诚意求贤,众士子皆铆足了劲地唇枪舌战,一展毕生所学。
反观钺侯,虽沉心静听,却眉头不展,未启笑颜,似乎并没有听到令他满意的论述。
禾女坐在案前,听了快两个时辰,颇有些昏昏欲睡的意思。
她掩着唇,打了个哈欠,却见身旁两人不知何时开始,各自干起了别的事。
“戚姑娘何处来的书简?”
她悄声问。
“方才街市上买的。”
“公子又在写什么?”
“习字罢了。”
禾女有些受不了:“既然我们都听不下去,何不先行离开?”
戚言双眼未抬:“我在等国君先走。”
禾女便叹了口气:“求贤馆看似光鲜,钺王亦诚意在前,怎么求来的却尽是些草包士子?”
戚言卷起了竹简,语声淡淡。
“君子不立危墙,智者不入危邦。今钺国内忧外患,若要救国,非大贤大能者不敢为之。而有此贤能者,自有更好的去处,不必来这小小钺国。如此,招来的不就只能是连形势都看不清的庸才了么?”
禾女向上首投去遗憾的目光:“可惜了钺侯诚心……”
此时,钺王也终于抬手,止住了台下的争论不休。
“时辰已不早了,感谢诸位士子献言,今日便到这里,各位若有成篇着述,亦可呈上,待孤回宫,定细细研读。”
话罢,他身边的几位侍从便走下台,捧着托盘收取士子们着述的书简。
戚言看着侍从一面收取,一面缓缓走来,想了想,取了枚两指宽的竹简,携笔沾墨写了起来。
“戚姑娘这是做什么?”
禾女问。
“为国君献策。”
她搁下笔,轻轻地吹干笔迹。
禾女眨眨眼:“只献一句?”
“足矣。”
身边又传来搁笔的声音,禾女回头,却见自家的世子也写了一片竹签。
见她看来,公子煜笑了笑:“听了这么久的辩难,有感而发,一点拙见罢了。”
禾女觉得自己身在两人之间,简直格格不入,她扬起眉毛,道:“我也要写。”
两人自无不可,一人递笔,一人递签,一切尽在不言中。
竹签写罢,侍者也已走近。
戚言拿了一只装竹简的布袋,将这三支竹签装入,放在侍者的托盘上,又交代了两句。
侍者低眉顺眼,见怪不怪,有人交代,他便应下,实际并不太放在心里。
这求贤馆里多的是自命不凡的读书人,总爱做些哗众取宠,或特立独行之事,再暗暗嘱咐他们这些侍者,帮他们在国君面前留意。
可笑他们心机用尽,时至今日,也未有一人得国君青眼。
求贤馆说大不大,容纳了诸多世子,几位侍者走遍一圈也不过须臾。
士子们所献的帛书竹简,钺王皆从侍者手中亲自接过,再放置于匣中,以表重视。
治国方略若要综述,绝非三言两语可解,士子所陈之策虽有详略,然有诸多要言不可删节,故此大多所献之帛书绵厚,竹简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