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暗自谋划(第1页)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的人是为了吃喝玩乐游戏人间,也有的人是为了光宗耀祖想青史留名,还有的就是心里知晓自己只是普通人但又不甘心白活一趟希望能在世间留下点什么。
年轻在校园时,读到公式背后的科学名人或者历史转折事件的重要人物,总觉得自己也能像他们般优秀,能在后人口中留下一笔。但一出社会,就会非常迅遭到现实毒打,碰得头破血流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不要想比肩书本中的名人,就连父辈的荣耀都无法越。
周建国现自己高考时考入复旦大学,就是迄今为止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因为父亲周东宝虽然枪林弹雨之中杀出血路佩戴上了一颗将星,但他却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学,更别提就读全国重点大学。
因此在学习这一点上,他真正赢过了父亲。
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融入八零一一厂的大集体,周建国明白了自己只是普通的一个人。既没有在学术上一鸣惊人,也没有在工作中大放光彩,按部就班成为了一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螺丝钉。
现在这一颗螺丝钉,就想努力绽放一丁点光芒,意图在世间留下一抹微不足道的痕迹。
从32颗晶体管到3oo颗晶体管,从小型集成电路到中等规模集成电路,这是周建国给自己人生交出的一份重要答卷。
就算在封闭环境的皖南山区内闭门造车,周建国也希望能获得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不想跟别人比,也不想越父辈,只想堂堂正正跟过去的自己说上一句:“今天的我确实比昨天的你厉害!”
一项新明创造,从设计图纸,再到产品落地,其中困难险阻可想而知。
先,新方案的设计图需要经过上级专家组的考核,不然无法真正投入生产。其次,八零一一厂的现有生产线无法生产中等规模集成电路,必须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再次,需要有上游厂家的配合,提供规格面积更小但性能优越的晶体管等电子零部件。最后,还得有技术高的组装工人,能依靠手工焊接更加精密的电路板。
任何一项,都不是周建国一个人能做到,他必须依靠整个八零一一厂的力量。
那么,可以动员八零一一厂全厂力量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厂长郑云德。
“这份新方案非常好,我就知道你到了技术科,肯定会大干一场有所收获,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快。
技术上的问题我不大懂,但可以依靠你们这些技术专家来领衔,让我们八零一一厂能屹立不倒。
若是真按你的说法,新产品能直接上到洲际导弹,那我们就不愁没有部队订单了。”
八零一一厂现有产品主要分布在四大方面的集成电路:导弹遥测遥控、雷达信号接收、军用数字指挥仪,以及各种光学测距机。
若是源源不断拿到部队关于导弹遥测遥控的订单,至少八零一一厂存活就没有问题。
“不过你也应该知道,要做中等规模集成电路,咱们厂没这个条件。若是部队文件要求供货,那么上级就会划拨资金下来推动。可只是我们厂自己折腾的话,上级不会支持,我们也拿不出这笔钱来。
你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矛盾的地方。”
八零一一厂按照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方式,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全部或绝大部分上缴财政,而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再全部由由财政拨款供给。
因此可见,八零一一厂没有自主权,需要依据上级部门的安排进行生产,同时也没有可支配的多余资金供自己使用。
郑云德手中可供调配的资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连修个厕所的水龙头都掌握不了。
要想打动部队的订单意向,就需要提前准备好样品。而为了开样品,就必须先需要升级工厂的生产线。而升级生产线,得需要上级提前下拨资金到位。要让上级肯拨付资金,就得要有部队的订单。
转了一大圈后,现事情又回到了原点。
在一环接一环密不透风的计划体制下,想要企业或职工挥积极主观能动性,实质上是违反系统设置的初衷,并不会得到鼓励。
明明看到有好机会,但因为囊中羞涩而可望不可求,真是一文钱困死英雄汉。
“你先完善设计方案,要保证可行性,落地具体操作由我来想办法解决。
毕竟,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郑云德利用列宁说过的话来鼓励自己,他是真想趁此机会将八零一一厂技术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当前正好厂里账上有一大笔流动资金,是专门用来建造职工宿舍的拨款,郑云德心想可以在此做点文章,挤出一些钱来做种子资金,先将中等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动起来。
有了一定成果后,再拿去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援,会更加容易。
当然这个想法暂时还不成熟,他先私下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