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1页)
这三人毕竟奉皇命而来,陶太傅是儒门掌舵、孙先生是府中故人,郡公还是要给他们几分颜面,何况此时不小,应该好好商议再做决定。于是郡公点点头,叫承盛安顿三人休息,自己则命平州诸官明日议事。
决定
回到家,赵将军将此事说与家中人听。赵福与诸人一般惊讶:“自我记事以来就只知道郡公不知道陛下,先前忽然下了停战令才记起还有这么个人,怎么又要让公子们进京读书了?他难道觉得大家一起读书天下就不会打仗了么?”
赵将军道:“说是读书,其实不就是去做人质了么?把诸位公子按在皇帝身边、各地再有他心也得想想自家公子在京都怎么活。可从来都是弱国向强国求和送人质的,现在君弱臣强,他怎么还想着大家能乖乖听他呢?那孙先生先前就在平州教书,与三公子也算师徒一场,听他的意思竟然想叫郡公把三公子送去京都,未免太过无情了。”
赵熹不以为然:“在接到止战令时承平便说这皇帝有大志,其后必有动作,如今不过是叫各州送人进京,以后事情还多着呢!现在既然君弱臣强,各州又何怕送人去,大家正愁名不正言不顺,若皇帝真有过激之举岂非正合心意?皇帝应该也不会轻举妄动,只会礼待诸位公子。可这有什么用呢?爹,府里有说么,朝中现在是何情景,怎么皇帝忽然要走这招?”
赵将军答:“听诸位大人说当今天子九岁登基,如今已有十年,不过因其年少,朝政为太后和大臣辅助处理,外戚公孙氏因而壮大,独霸朝纲。”
赵熹又问:“当今天子可有兄弟或者子嗣?”
“陛下尚未立后,宫中只有一位美人,并无子嗣,倒是有一异母兄弟瑞王,如今也十二岁了。”
赵熹道:“依我所见,小皇帝越来越大、志气越来越高,定不愿做公孙氏傀儡;自古臣子专权要么满门抄斩要么更进一步,小皇帝不听话公孙氏定然心焦,怕已有废立之意。所以陛下才召诸公子进京,并非要各位公子做人质,反倒是想借各州之力稳住公孙氏才对。”
赵福挠挠头:“各州如虎狼豺豹,恨不得天子失位天下大乱呢,怎么会给他站台、助他立威抵抗公孙氏呢!”
赵熹解释道:“若皇帝单召咱们,咱们肯定不去;若是单召青州,青州也不会去,可如果同时召两州,都不去就罢了,有一个去另一个便是悖逆之臣。万事讲究名正言顺,皇帝形同虚设、各州虎视眈眈,可为何大家都不敢动?只因造反者天下共诛!此次各州皆不响应、陛下穷途末路,要么仍听从公孙氏,要么为公孙氏所废;公孙氏或自立为王,或重立新主。公孙氏只要不是丧失心智定不会自立,新君登位或旧君顺从,形势一如既往;可但凡有一州肯拥立天子,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再做征伐,名正言顺。尤其青州,他家强横残暴已致天下声讨,若得天子召令立即翻身为忠义之王,平青之战再起他只说奉旨平边,到时其余各州响应,咱们倒成众矢之的了!”
赵福若有所思:“那咱们定不能叫他们得逞!可他们奉旨入京,咱们阻止不得,便只能也奉旨、与青同去京中,以观其变。这样京中多方势力角逐、公孙氏也不敢妄动,皇帝反而坐收渔利!”
赵福不由叹息,“陛下小小年纪临危能有如此决断,若在他州定前途无量,可他偏偏又是皇帝……唉……”
赵熹也叹:“何止呢,我瞧天使车马朴素也无仪仗,咱们这边又毫无风声,想来是隐秘行事、没教别人知道。天使出行本该大张旗鼓,为何如此小心?怕是京中有变。陶太傅乃儒门大学,陛下又是他的学生,他必然忠君无二;连我等之人都闻太傅大名,可见他声望极高,定是拥君一派的主力。就是这样的人,在危急时候陛下仍敢将他派来求助,甚至连求助都不肯直说、极力维护君王之尊,这样的勇气和魄力,称得上少年英雄了。生不逢时,天不公也。”
赵夫人听他们说了这么久,对那素未谋面的小皇帝心生怜悯,不由道:“小皇帝既然如此厉害,你们怎知他不能锄奸兴国、治世安民呢!百姓只想好好过日子,既然这皇帝有为,就叫他继续当不就好了,大家都省事!”
赵将军叹:“若真能这样倒好了,可权欲熏心,谁能拱手相让啊!若真如熹儿所言,那京都公子们岂不是非去不可?”
赵福道:“也不必都去吧,咱们三位公子去一个不就得了!”
诸人忽然沉默,转头去看赵熹,若真是三选其一,大公子为嫡长、二公子为爱子,三公子无要职、无宠爱,刚刚才惹了郡公生气,京都之行岂非三公子莫属!
虽然去京都并非作为人质反而会得皇帝礼遇,可那里毕竟是虎穴龙潭,稍有不慎自己惹祸是小,说不定还会殃及平州。而且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京都不会是承平的家,就算以后回来,兄弟早已长成、各方势力稳固,他又哪有容身之处?更何况他和赵熹婚事未定,这一去千里数年,赵熹又该怎么办呢?
赵将军犹豫道:“我觉得去京中陪读二公子比较合适,毕竟他年纪与皇帝相当,又交游广阔、聪慧过人,去京都正好可以跟各州公子联络一下,日后说不准有大用呢!”
赵夫人也讽刺道:“是啊,他不就喜欢美人么,京都美女如云,叫他去不正是狗熊进了蜂蜜罐、妥帖得不得了!”
赵熹皱皱鼻子:“二公子那个草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若去了才是祸及平州呢!京都风起云涌,哪是寻常人应付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