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侍讲学士方孝孺(第2页)
朱标道:“启禀父皇。”
“夏之白建议朝廷‘削藩’。”
“不过削的不是藩王,而是江南地区的‘经济’。”
“如今的江南地区,衣食住行,基本都能自给自足,甚至还有多余的运送出去,这也导致江南地区的人,带着一股傲气,不把天下其他地方的人放在眼里,虽朝廷对江南地区做了很多有效的针对,但并没能改变现状。”
“江南的财政收入依旧占大明半数。”
“对于很多江南地区的人而言,长江以南尤其是北疆地区,对大明就是累赘跟负担,基本都是靠压榨南方来支撑,因而他们对于北疆一直秉持的都是丢弃的态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陛下想弥合南北,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嫌隙。”
“但靠常规的迁移人口,打压江南地区的商业等手段,取得的效果有,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夏之白给儿臣提了一个不错的建议。”
“便是堵不如疏。”
“既然朝廷遏制不了江南地区繁盛的经济,那就不遏制,而是任其发展,只不过朝廷要做的是让南方跟北方,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互相都有纠缠牵连,虽依旧会有一定嫌隙厌恶,但南北不会再有分裂之嫌。”
“儿臣以为这般想法十分可行。”
朱标微微拱手。
将夏之白的心思说了出来。
朱元璋颔首。
他抬起头,浑浊的双眸中,闪过一抹清明。
他看向朱标,来了几分兴趣,道:“怎么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朱标道:“回陛下。”
“经商!”
听到‘经商’二字,朱元璋脸一下黑了。
朱标也意识到朱元璋脸色不对,连忙道:“父皇,儿臣认为对商业不能一棍子打死,商业的确是大明经济的一部分,而过去南北交流最多的就是商业。”
“但如今,在朝廷的干预下,南北间的商贸,一定程度上在减少。”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迹象。”
“交流少,就意味着互相间的了解少,若是全靠朝廷迁移人口,亦或者靠驿站传输信息,时间一长,南不知北,北不知南,完全就是两个地域,这对于弥合南北,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如今靠着朝廷的力量,已无法在弥合南北上,更进一步了。”
“因而需得借助民间的力量。”
“夏之白对北疆进行过实地考察,他说北疆盛产‘铁煤’,如今蒸汽机在南方比较风靡,一旦蒸汽机真的在南方开动,势必会需求不少的铁煤,继而就有了北铁煤南送的可能。”
“通过铁煤打开南方的封闭市场。”
“这未尝不可。”
“有了煤铁,日后未必不能有更多的北方货物,被运送到南方,尤其是一些牛羊等物,商业有了往来,借助这些走商之口,南北两疆的百姓,才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
“夏之白还建议开海。”
“沿着海岸线,开放一定的商道。”
“让南来北往的商贸,得到更大的便宜。”
“而这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缩减商贸来往的支出,更是为大明物资运送提供另外的运送方式,一条漕运之外的道路,大明运送物资,不能只有漕运一条路,不然等到漕运做大,势必会尾大不掉。”
“大明不能只一条腿走路!”
“同时据夏之白所说,他还准备在北方大兴纺织。”
“北方地广人多,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到时也能运送到南方。”
“而无论是纺织厂,还是铁煤,都是朝廷在接手。”
“收益的大头都在朝廷手中。”
“借着这些办法,南北之间的交流增多,互相之间的不了解,也会渐渐减少,对于大明稳定,还有削减江南的强势,都大有裨益,儿臣以为,大明可以这么做。”
“请父皇明鉴。”
朱标一脸肃然,将心中想法说出。
朱元璋阴翳着脸,朱标说的这些,全都是他不喜的。
因为这些想法都依循的夏之白资产说。
方孝孺蹙眉沉思。
他在脑海,思索着其中的可行性,在思索了一番后,也暗暗点点头,这些想法的确很大胆,但若是真的做到了,似乎的确能做到弥合南北的作用,还能让朝廷征收不少的钱粮。
不过没等方孝孺开口,朱元璋就率先开口了。
“你既然知晓这么多,那你就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夏之白的私心?”
“你又怎知这一切真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