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3页)
医生开了一系列检查单子,一边往病例上写着什么一边说:“特别小,非恶性,不用太焦虑,肿瘤与临近正常组织有明显界限,展缓慢,你带她常来医院检查是对的,做完手术一般预后良好。”
维舟说声谢谢,接过医生递来的检查单和病例本,挽着云晓华的胳膊走出诊疗室。
云晓华现他神情放松,甚至有点高兴,本来就不明白的头脑更加迷糊了:“你总带我来医院,没病都要被你吓出病了。”
维舟安抚母亲说:“妈,你什么都不用操心,该干什么干什么,我来解决这件事,等下周我给您约好手术时间,我会陪您一起,你放心,就是一个小手术。”
云晓华饱满的脸庞并不柔和,但充满克制和慈祥:“没什么大事吧。”
“有我在,你就不会有事。”
“还来这家医院吗?”
“不,我知道一位医生,我会带您去a市做手术。”
“你那么忙,不用管我的,”
云晓华不愿意耽误维舟拍戏,生气的模样有些刻意,“我知道你接了新戏,认真工作吧,这件事我自己可以解决。”
维舟态度温和,语气却是不容商量的严肃:“我无论多忙都有时间陪您做手术,还有,我参演的这部戏推迟拍摄了。”
云晓华担忧地问:“出什么事儿了吗?”
维舟解释清楚:“导演叫贺笙,他对拍摄非常严谨,是他想给我们这些演员多一些准备时间。”
他说的这些,云晓华似懂非懂,只有点头的份。
“好吧,不耽误你的工作就行。”
。。。
新片的剧组名称暂时使用原著剧本的名字进行拍摄,也就是贺笙嫌俗的那个名字。施万渝为剧本取名叫《海的另一边》,初稿的名字很长,施万渝想过叫《海之女的幻觉》或者《来自大海深处的声音》,总之啰里啰嗦,刘欣然读过后建议施万渝把名字缩短,越简洁越好,经过两人商讨,暂定为《海的另一边》。
贺笙作为本片的导演兼监制,也没想好具体的片名,他说过取名需要灵感,在灵感没来之前,只能先用原著的名字。
随着剧组扎根的天数越多,剧组的人员就越多。
租赁的面积不断扩大,差不多占据了整个度假村。
一晃眼,来到蔚洲已经整整一个月,剧务组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但迟迟未开机。
贺笙有强迫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这点上维舟和他的想法保持一致,他俩的目标统一,都想把最好的效果拍摄出来呈现给观众。
在比原计划推迟三天后,贺笙再次宣布推迟十天,得到了维舟和笑莺的一致赞同,其他跟在贺笙身边的长期合作伙伴也都习惯了他的做事风格,整个剧组出奇的和谐,除了投资方的某些人。
推迟拍摄的主要原因出在演员身上,男主和女主还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不管是形象还是语言,以及对蔚洲文化的了解。
饰演男主的演员是一名混血模特,根据人物设定,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了解蔚洲的文化,反而要保持懵懂的状态,唯一的要求是熟悉水性,自从来到剧组,男模就开始练习憋气,按照贺笙定下的标准,男模要做到在水里像海豚一样游刃有余。
不止是主演,配角也有这方面的困扰。
维舟对自己的状态并不满意,他还没有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自从回到蔚洲,他和笑莺便跟在何家人身边学习采燕知识,他们以兄妹相称,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坐在一起聊天。
十年前,新政策在蔚洲落实,蔚洲所有的采集者不能像二十年前一样随意出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合法采集。
何家人出船会提前联系维舟,频率是一周两次,不出船的时候,维舟就带着笑莺和另外几名演员到沙滩上晒太阳,好让他们的形象更接近采集者,同时更深入的了解当地文化。
笑莺的人设要求她对采燕知识半知半解,并且要抱着抗拒的心态,故事中的女孩从小就讨厌家族传承的手艺,属于被迫学习采燕知识,笑莺对形象方面不担心,难在心态上,需要把控人物心理,那种对自由极度渴望又不走极端,随时保持充满美好期待的心态。
维舟和她不一样,他要更全面的展,不仅要掌握‘哥哥’纠结隐忍的心理,还要完整地了解采燕的整套流程,必须更加坚定。
对他比较难的是说服自己去做采燕这件事,他要亲自去做。演员不怕吃苦,最怕碰到挑战道德底线的事。
他在影片中的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至关重要,全片最压抑、最悲哀的画面都少不了哥哥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