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雅宋风韵书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26章君臣问策(第2页)

仿佛听到了江耘心中的呐喊,赵佶接着说道:“你二人颇有相似之处,论起书法造诣,虽然元长之字已名满天下,但对于你的字,我也很看好,假以时日,必成一开山大家。而且言谈举止,你二人都是真挚潇洒,称我心意。说起元长,我做王子之时,便于他相识,今日我虽居高位,却也至诚待我。”

江耘听得愕然,心中那一点灵犀突然间穿透千年的史书典籍跃入脑中,他似乎隐隐约约的知道了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心中之苦闷:

孤独者的友情何其珍贵!

“皇上,请恕微臣直言。”

江耘试探着说道。

“讲。”

赵佶的声音是迷茫而不安的。

“皇上的心中很孤独,您看上去一点也不快乐。”

江耘的声音微微颤抖。

张择端早已识趣的走了出去,偌大的殿中只有君臣二人。

赵佶的眼中寒光一闪,随即隐没在黑暗中。

“你,你接着说。”

“据微臣所知,自皇上登基已来,朝中持不同政见的两派官员的矛盾无法调和,争吵不休。若维持祖宗家法,以今时今日大宋的现状,无异于坐吃山空。若上述父兄之志,变法维新,一则担心后宫与朝中老臣们的反对,二则担心新法事与愿违,徒耗国力而扰民。而且皇上,皇上您是中途,中途才接手的这个大摊子。”

江耘展开思维,一一将打好的腹稿用最平和最旁观的角度缓缓说来。

赵佶一脸惊异地看着江耘,喃喃地说道:“我心属父兄之志,欲变法图强,只可惜章惇蛮横,元长身在杭州,尚无臂助。”

略做停顿后,话风一转“我还真小看了你,殿试那一篇文章,以书生之气言边境大事,或许是一语惊人之作,想不到你分析起朝纲来,却是洞若观火,所见不差。此可是你之见识。”

江耘笑道:“此乃微臣愚见,况且微臣还有几个隐逸于江湖的朋友,所见所闻自然要比旁人多一点。况且作为一个旁观者,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民情民生,远远会比那些身居庙堂之中的大臣们来得多,来得真实。”

“子颜此言不差,不过,说起民生民情来,要怎样才能熟知民情呢?”

赵佶问道。

而对这样一个大问题,江耘显然措手不及,反问道:“微臣想知道皇上又是如何做的?”

一来为自己争取一下时间,二来也好有的放矢。

“大有知府知州,小有知县,皆是国之耳目,牧守一方。更有通判,以示监察地方官员、体恤一方百姓。”

赵佶一句话,将大宋的的中下级管理机构基本上说得清清楚楚。

江耘一听,心中已然开朗通透,心中有了对策,说道:“皇上,请恕臣乱言。国定其政,再由各州县施政者施其政,而政治之得失,民生之好坏,百姓之利益,却也是由施政者报之于皇上,且不论官员之贤良愚劣,单单从其渠道上来说,已然失去了其公正性。”

“此亦无法避免之事,不然子颜有什么好建议?”

赵佶显然很不以为然。

“呵呵,我若没有金刚钻就不揽这个瓷器活了,对于这个问题,后世有一个皇帝的办法还是不错的。”

江耘心中暗道。

“想必皇上也知道,在我大宋,有许许多多隐逸之士,这些人气节高雅,人品上佳,却自我淡薄,不恋权势,隐居于乡野的。”

江耘开始抛出了他的方案。

“倒也不是自我淡薄,只不过不满于朝政,采取不合作态度罢了,对于他们,一直是我赵家头痛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赵佶相当的坦白。

“难道皇上不觉得他们是皇上体察民情的最好耳目吗?”

江耘循循善诱道。

***昨天晚上搞到很晚,一早起来先上传一章,中午还有一章,晚上争取三更。最近的票票不多,请大家推荐票支持我,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