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第2页)
听着保正的描述,杜中宵脑中出现一幅牛羊吃草,禾稻丰收的景象,一时竟有些神往。哪怕是普通老百姓,其实想的也是安稳种田过活,而不是怎么做地主剥削别人。只是能不能做到,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村中总有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人,难以断绝,只是怎么排除掉而已。
杜中宵道:“我们挖大沟治碱,同时也把土地隔成了一大片一大片,天然成了村子。老丈安排得井井有条,若是真能做到,即是一方乐土。只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当用心做事才好。”
老者笑着摇了摇头:“这里我家来得最早,两个儿子,家里人口也多,是以人人服我。等我百年之后怎样,哪个说得上来?我们小民,也看不了那么远。”
“无妨,就按照老丈说的,在村口刻块碑,上面画好图形。若要改动,定好规矩即可。我看此法甚好,不只是这一村,营田务这里的村子都可以如此。碑刻好,官府做记,一代一代传下去。数百年后,后人看到这些,也知道前人是如何开拓的。”
说到这里,杜中宵对苏颂道:“子容还要待些日子,在这里留下几块碑记,以遗后人。千年之后有一天,说不定就会被后人看到,知道我们在这里做了什么,也是一桩乐事。”
第59章巧遇
粉色的桃花瓣瓣飘落,贪嘴的鱼儿在水面追逐着花瓣,泛起一阵阵涟漪。
看着众人把石碑埋入土中,杜中宵对苏颂道:“此处立碑为记,自此之后,永城县内汴河与涣河之间的土地,便就为营田务。有大河阻隔,也免闲杂人等流窜。碑文是子容所撰,千年之后,人们也知道这一带若为良田,有你一份功劳。——已是暮春,你要回宿州处理政务,我也难留。等到秋后,闲来我到宿州看你,那时我们再相会。”
苏颂拱手作别,踏上早已等待的官船,与杜中宵到道珍重。
马蒙的案子已经彻底作结,苏颂迁一资为节度推官,职事一切未变。经了这一次迁官,苏颂到任升迁就该是京官了。离开选海,不管是做签判、通判还是知县,进士的升迁便就快了起来。
蒸汽机的研制到了一个瓶颈,只要进一步增加压力,并解决密封问题,便就可以实用了。苏颂带了一套图纸回去,到了宿州接着自己研究。两人与韩绛相商,争取两三年内,做出实用的机器来。
国家内忧外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暴力最简单的,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要这一步迈出地足够大,一切束缚都会被砸得粉碎,整个社会前进的脚步不可阻挡。在杜中宵前世,这种进步称为技术革命,不但可以改变社会的面貌,还可以保证国家数百年的繁荣。蒸汽机的发明便就是这样的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核心,足以开启一个新时代。
到亳州来任官半年多了,虽然政务繁忙,杜中宵还是大致了解了这个时代的政治形势。他也曾经想过很多政治改革的内容,但想来想去,在这上面发挥的余地实在不大。按照前世学到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什么改革比王安石变法动静更大了,很多自己想到的办法,那个时候要么提了出来,要么有了苗头。无非是具体内容,由于实际的限制,还有很大改进余地罢了。不过王安石变法遇到了那么大的阻力,凭什么自己提出改良版的来,就不会遇到阻力呢?自己可没有王安石那样的本事,在学术上压服天下。
越是了解得多,杜中宵越是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难道太大,最后终于放弃了这条路。还不如搞一次大的技术革命,用经济暴力砸烂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至于最后会出来个什么怪物,还是让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一大群人去斗吧。国力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对周边国家便如老虎走进了羊群里,随便嬉笑打闹,羊群也奈何不了老虎分毫。真正适合这个时代的制度,历史上给不出答案,不如让这个时代的人自己斗出来。
看着苏颂乘坐的船渐渐远去,杜中宵转身对来送行的几村保正道:“以后凡有来投奔营田务的,里面有技术人和匠人,必须审明官府。没有其他用得到的地方,才可以编入各村。你们回去之后,查一查自己村里的人户,不拘有任何手艺,不止铁匠木匠之类,包括医术书算在内,全部到县衙来见我!”
众人哄然应诺,与杜中宵作别。
看着众人离去,杜中宵轻轻出了一口气。决定不再在政治上动脑筋,而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方面全力突破,一下子心情轻松了许多。那些烦心事,还是让喜欢折腾的人去动脑筋吧。把全县所有的工匠招集起来,杜中宵看看自己还可以搞哪些技术,也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知县这差事,要忙天天都闲不下来。但若是不操那么多心,其实也很清闲。刑狱有县尉,经济事务有主簿,自己只要懂得放权,懂得怎么监察,也可以轻轻松松的。
没中进士之前,杜中宵一心憋着要考进士,所有的时间和心力全都投入了进去。中了进士,又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在这个时代搞出自己的改革方案,颇有些与王安石那些人比看的意思。现在终于想开了,自己以前过于执着了。总想着多了一千年的见识,这个年代哪个人如我?其实争这个干什么呢。
有时间,搞点小发明,多研究点技术问题,就是自己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贡献了。只要真地把蒸汽机推广开来,什么契丹党项,都可以一路推过去。没有了外敌,这个时代最大的危险就没有了。在自己的记忆中,宋朝对内并没有过生死关头。到时把蒸汽机装到船上,整个地球都可以随便撒欢。
闲暇时,多到民间去走一走,了解一番这个时代的民生疾苦,社会民情。再有时间,听听曲,读读书,按苏颂的话说,这才是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应该有的生活。
送别众人,杜中宵坐着渡船过了汴河,也不骑马,慢慢悠悠向县城走去。
永城是古城,城墙完好。不过城内的面积不大,码头和大部分商业活动都在城,从码头到城门的这一段路格外繁华。路两边店铺林立,卖各种吃食的应有尽有。
看到路边一个馄饨摊子,杜中宵一时兴起,坐到摊子上要了一碗馄饨。一边吃着,看着周围花红柳绿,落缨缤纷,心中一动,自己在这一段搞个小吃一条街不知生意如何。这是汴河最繁华的一段,每日里不知道有多少船从这里经过,要是搞出名气来,也是当地一景。自己前世,是个城市都要搞个小吃街,并美其名曰美食街,很多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呢。汴京城里,小吃也是特别丰富。
永城正处南北交界处,西北应天府,东北徐州,南边就是江淮,不只是交通便利,而且南来北往的客人口味奇杂。要是按照自己前世的记忆,把那些小吃弄到一起来,想想就有意思。
正在杜中宵胡思乱想的时候,旁边桌上的一个妇人丫起身,让随从结算了饭钱,到杜中宵面前行了个礼:“敢问官人,可知这城里有一外曲五娘,居住在哪里?”
杜中宵抬头看这妇人,一身半新不旧的衣服,料子看来非绸即缎。长得弯眉红唇,脸如银月,有几分姿色,只是带了几分风尘味。身边一个高大壮汉,身上肌肉虬结,拿了条扁担站在一边,虎视眈眈。又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站在大汉身边,转身看着河边的一树桃花出神。
曲五娘一个异乡流落到这里的唱曲的,恰好被自己遇上,恰好被自己收留,自己吃碗馄饨,恰好就有人向自己问她,这未免过于巧合了些。
把手中的羹勺放下,杜中宵随口问道:“我知道曲五娘,只是不知你是她的什么人?”
妇人道:“贱妾卢赛赛,与曲五娘是相好的姐妹,因听说她在这里找到了好人家,特来投奔。”
杜中宵一听这名字,便就知道又是一个流落风尘的女子。这时候女人取名,要么直接就叫几娘,要么便如男子一般,要么嫁人之后与夫姓联起称某某氏。婉儿、赛赛这类名字,杜中宵前世的人爱取,这个年代却全都是女妓、侍女之类人的名字,正经出身的妇性是绝不可能取的,除非是乳名。
第60章不正经的男女
见杜中宵一直看自己身后的两个人,卢赛赛道:“这一位是陈勤,在我身边做个脚夫,帮着搬运行礼。那个女孩儿是我女儿晶晶,会唱两支小曲,补贴些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