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从信牌到北海道(第2页)
正德令施行后,当年得到信牌的,主要是以江浙商人为主的四十二条船。等他们回国后,一帮没拿到信牌福建帮船头就向宁波府鄞县知县起诉,告江浙帮船头接受带有日本年号的信牌,乃是奉外夷为正朔,实属忤逆朝廷。
说白了就是纯粹的羡慕嫉妒恨。我拿不到,我也不能让你拿到。
案子递到了时任浙江巡抚徐元梦的手中,徐元梦认为江浙商帮“以中国商船受长崎方牌票,不但有乖大体,相沿日久,定生弊端。”
因此,江浙商人的四十二张信牌便全部被浙江海关监督没收,而且清廷九卿还准备商议定罪。
不过当时的康熙还算明白,他在上谕中说:“此牌票只是彼此贸之一认记耳,并非行与我国方官之文书……我国海关官员给与洋船牌票,亦只为查验之故,并非部中印文及旨意可比。”
康熙的意思就是,浙江巡抚及朝廷各部不了解贸内情,小题大做,势必影响商人贸,于是下令将原票还给江浙商人,照常贸。
其实,康熙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清廷极为缺铜,铜钱的铸造数量缺口很大。所以岛国的棹铜就必须要通过这些江浙商人运进来。
(前文所提到的沈敬丹,就属于江浙商帮)
所以雷神号到了长崎的话,想要贸就只能硬来。
即便是赵找了一些奇古怪的玩意送给幕府(比如给将军送大象,这个真有人干过),换得“褒奖信牌”
的话,也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进港。
他可没有这个时间!没办法,不给信牌那就免费送炮弹。
赵想着想着,就开始歪楼。
他又想到接下来的问题,去了长崎可以跟清朝商人做哪些贸?
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唐船的主要贸商品是提炼出的金砂或是金锭。承担运输的郑家船队将这些金子运到印度的科罗曼德尔海岸进行交,可获取2o%~4o%的利润。但当清朝完成统一,尤其是攻下了台湾岛灭了郑氏之后,幕府便立即停止了金锭的出口。
对于现在的赴日贸的唐人来说,最吸引他们的还是铜。
岛国负责加工棹铜的那家出口商叫“泉屋”
,就是后世的“住友商社”
;此外还有从事纺织品进口贸的越后屋,也就是后世的“三井商社”
。
至于俵物,无非就是鱼翅鲍鱼和海参,外加少量的工艺品和武士刀。
铜的买卖,赵不想过多的掺和。因为即便是另一时空的铜价非常便宜,可清朝商人们根本不会用金子来交。
这个时代,清朝商人运往长崎最多的商品主要还是生丝、纺织品、药材、砂糖,以及少量用于染色的矿物和杂七杂八的书籍纸张。
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货贸的时代。
也许……赵突然想到,说不定玻璃这个事可以搞一下。
清廷在内条府造办处下设有玻璃厂,通过早期欧洲传教士与西方商人引进的色料、配方和技术,研制作宫廷御用玻璃器物。
在这些玻璃器物里,包括了透明光洁的平板玻璃、色彩丰富的单色玻璃、套色加彩玻璃、玻璃胎琺瑯、玻璃画、以及多面切割镶嵌玻璃等。主要用于宫中建筑门窗、车舆乘具、饮食器、文房具,乃至装身饰品;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鼻烟壶。
话说另一时空的玻璃鼻烟壶多少钱?好像只有几十块吧。他越想越觉得这事有搞头。
清朝商人的事算是解决了。那么岛国那边除了人和金子,还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
赵的目光转到会议桌上,一袋子黑瓜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黑的……黑的……,我勒个去的!是煤啊!
确切的说,是北海道的煤,而且还是高品质动力煤。
北海镇附近其实也有煤矿,不过都是低品质的褐煤。褐煤的化学反应性强,而且容风化,不储存和运输,燃烧时对空气污染严重,会产生大量的黑灰。
不过,开采出来的褐煤经过粉碎,确实非常好的肥料。
有了煤,再配上蒸汽马达,就有了电,而且大规模的机帆船队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