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娘家(第1页)
对这个亲舅舅,郑义明并不晓得他的脾气,也不晓得,自己前往草原,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
但这些事儿,郑义明不能告诉郑太太,免得她又添一些烦恼,郑义明只能和郑太太说些别的事儿,二人刚说了会儿,翠玉就走了进来,含笑道:“都晚饭时候了,怎么你们也没有让人传晚饭?”
“我和娘在这里说话,一时就忘了。”
郑义明笑着说,郑太太对翠玉招手:“今儿还是在一起用晚饭,本来人就不多,也不用去管那些规矩了。”
要按了规矩,郑太太用饭时候,翠玉要在一边服侍的,这会儿郑太太既然说不用管那些规矩,翠玉也就笑着点头:“这是婆婆体恤我,我还想和婆婆说一声,明儿,我想回娘家一趟,总有些东西,要拿过来。”
翠玉嫁得匆忙,宁先生夫妻为她准备的那些嫁妆,也只发了一部分过来,还有一些,要等翠玉回去,亲自整理好。
想着,翠玉不由笑了笑,什么时候,这嫁妆都要自己对着单子一样样拿过来。
郑太太也想到这件事了,不由握住翠玉的手:“这回,委屈你了,等三年孝满,圆房时候,我再大请客。”
大请客,也要有银子啊!翠玉心中想的是这些,但翠玉没有说出口,只笑了笑:“我并不委屈,这会儿,饭好了,还是赶紧用晚饭吧。”
“你不觉得委屈,和我觉得你委屈,是不一样的。”
郑太太的话让郑义明抬头看着翠玉,似乎,什么事儿都难不倒翠玉,那自己也能把母亲托付给她。
这样,自己也能安心地离开家,去面对没有经历过的那些事儿。
“以后,你就告诉厨房,你喜欢吃些什么,不要不好意思。”
郑太太见翠玉给自己布菜,也就按住她的手,笑着嘱咐。
翠玉笑了:“好,我定会告诉厨房,我喜欢吃什么。”
“这样才好,才是一家子。”
郑太太欣慰地说着,三人一时饭毕,坐着说了会儿话,翠玉和郑义明也就回房去了。
今夜就没有昨晚那么尴尬,翠玉卸了妆容,正在洗脸时候,郑义明总算鼓起勇气:“等祭祖完,我就要去分号瞧瞧,喀尔喀草原的那间分号,秦掌柜说,所赚的银子,似乎有些蹊跷。”
“我记得爹爹也说过,说这间分号,按说是很赚钱的。”
翠玉接过手巾慢慢地擦着手,对郑义明说。
“你就在家里陪着我娘,还有总号的生意,那两间分号的账,都要你来管。”
郑义明说完,这才敢抬头看翠玉,担心看到翠玉眼中的失望,但郑义明从翠玉眼中看到的,并不是失望,而是鼓励,鼓励他要往草原去,要好好地做生意,把郑家的生意撑起来,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在家中过日子,什么都不能去管,什么都不用去想。
“这一去,你也要自己保重。”
翠玉看着郑义明的眼,语气轻柔地说着,郑义明点头:“我一定会保重的,只是你,你……”
“我会和婆婆在家里等你回来。”
不管这桩婚姻怎么匆促,翠玉都接受了这桩婚姻,那么好好地守住郑家,就是翠玉的承诺。
郑义明点头,但紧紧抿住的唇并没有松开,自己所要承担的,是千斤重担,是原本就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而此去,到底是什么情形,郑义明自己都不清楚,甚至还很茫然。
小月和小春二人像往常一样服侍着他们夫妻,小月的眼神中不由露出迷茫,郑义明离开这里,那小月呢,小月以后还能做什么?小月自己也不清楚,只能长叹一声。
次日翠玉早早起来,收拾停当了就带着小春往宁家去,郑太太已经让马车在门口等着,小春扶着翠玉上车,忍不住说了一句:“这还是大奶奶您,这两个月来头一次回去呢。”
翠玉想到当初匆促来到郑家的情形,那时候,翠玉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命运竟然有了这样大的改变,于是翠玉对小春笑着道:“你这是不能出门,有怨气了?”
“大奶奶,你又逗我。”
小春嚷了一声就道:“我就是想着,当初要晓得您都两个月不能回来,就该多给您带些好吃的。”
“你说什么笑话呢,郑家难道少了好吃的?”
翠玉拍拍小春的手,小春没有继续说话,只是掀起车帘,看向外面。
这条路,翠玉是很熟悉的,外面叫卖的声音,还有街上的人吵架的声音,都钻进翠玉耳中,显得那样喧嚣,和郑家那安安静静的内院截然不同。
这时候马车拐进了巷子,那些喧嚣也离开了翠玉的耳朵,马车停在宁家门前,张嬷嬷已经带着刘妈在那等着。
小春掀起帘子,翠玉就看到了张嬷嬷那熟悉的脸。
“张嬷嬷。”
翠玉笑着叫了声,张嬷嬷的眼泪都差点下来了:“我的姑娘,都两个月没见到你了,你都瘦了。”
“哪里瘦了。”
翠玉含笑说着,就着小春的手跳下马车,张嬷嬷上前拉着翠玉的手:“你是我看着长大的姑娘,怎么瞧不出你瘦了,这家里的事儿,那样烦杂,和我们家可不一样。”
“先进去吧。”
刘妈在一边劝着,张嬷嬷这才拉着翠玉的手走进院子,虽然两个月没回来,院子和翠玉离开时候的样子也差不多,院内的杏树枝繁叶茂,还能看到青青小杏在枝头挂着,杏树下的石桌上依旧摆着茶具,似乎在等着翠玉闲下来,就在这里喝一杯茶,再和张嬷嬷她们商量,晚饭该用些什么。
堂屋内打扫得很干净,翠玉的闺房前,依旧垂着粉色花布门帘,小春已经掀起门帘走进去,张嬷嬷也像往常一样笑着骂小春一句,又忘记等等姑娘了。
而翠玉,也伸手掀起门帘走进去,屋内陈设倒和原先大不一样,毕竟翠玉动用的那些东西,都已经搬到郑家了,那个在窗下放着的梳妆台,还有梳妆台边上的衣架,此时都在郑家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