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纨绔公子穿越考科举盘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第1页)

这里真正的亮晶晶他买不起,但他买得起系统商城里的亮晶晶啊。

去县城这日,李氏特意让季泽穿上了新做的青衣布衫,还在他兜里塞了两张十两的银票,说要是不够就找老族长,她还放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在那里。

季泽觉得他娘对他太好了,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他昨日熬夜画的图卖出去。

不过在去县城之前,他还要和先生一起去镇上参加什么文会,据说是每两年一次,莲乡镇开私塾的秀才童生们都要带上自己的得意弟子前去,既是相互切磋,亦是相互指教学习。

不去的秀才和童生就会被大家一致认为是高傲自大,他们不屑与这种闭门造车的人为伍。

说到文会,季泽脑海中不自觉出现一段话,“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039;羽觞随流波&039;。”

这句话应该就是曲水流觞这个词语的由来。

他还是挺期待的,不知道古代文化人之间的切磋是什么样的。

自己如今也算是一名读书人了,这种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他也该多多参加才是。

牛车上,季青山见季泽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很是有趣,便道:“怎么,阿泽可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感到紧张了?”

顾云逸也笑着看向他,他向来是个时常冒出奇特想法的人,不知今日又在冥思苦想些什么。

季泽讪讪一笑,他总不能说自己没见识过这种场面正在幻想吧?

他故作腼腆道:“学生是在好奇,我们待会儿是不是要一起坐在河渠两旁,上流是放置的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呢?”

季青山忍俊不禁,顾云逸摇头直笑。

季泽:“……?”

看他满脸疑惑,顾云逸解释说:“贤弟,我们莲乡镇的秀才和童生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自然不必这样。”

原来是因为人少吗?好吧,是他想当然了。

顾云逸一向很少笑,但在季泽面前总是忍不住笑意,他今年十岁了,比对方大两岁,不论是识人还是见识都比他好一些。可惜,终究还是学不如人。

他心里也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就是觉得遇到这么一个拥有赤诚之心的朋友难能可贵,自己应当珍惜这份友谊。

这里的人纯朴友善,不像那个地方,满是腌臜之事。

两个多时辰后,他们几人才到镇上,没办法,顾云逸身体不好,牛车不能走得太快,不然太颠簸了他身体承受不住。

而且在前面驾车的人是顾云逸的书童,考虑到他的原因,牛车自然走得更慢了。

季泽有心想给他几颗辟谷丹,几支药剂,营养剂什么的,但两人又不是过命的交情,他真不敢随意地让别人知晓自己最大的秘密。

毕竟,顾云逸究竟是何身份,他不也没告诉他吗?

不过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季泽也能理解。

一到镇上,刚好天光大亮,这时街道上早已经有了不少来来往往的人,卖吃的及各个摊贩们的吆喝声四起。

季泽他们还路过了郑家书肆,之前他提出的租书的办法在实行后效果还不错。

虽然一开始买书的人少了,但后面租书的人增加了许多,书肆甚至比之以前挣的钱还要多。那些不遵守承诺弄坏或者弄丢了书的人,必须加倍赔偿,不愿赔偿的郑隆兴也有证据带人去见官,那人便从此被书肆拉入黑名单,再也不能回来租书。

直到后来别的书肆也开始跟风,郑隆兴才发现自己还真小看了季泽。

镇上的书肆共有三家,只要一个人在其中一家失去了信用,那么他就会同时失去这三家书肆租书的机会,只能买书,不能租书。

季泽一行人路过时正巧碰到郑隆兴在招呼客人,他看到季泽时还笑着点头打了个招呼。

季青山和顾云逸看了也不惊讶,他们早就知道了租书是季泽提出来的事,只有顾云逸的书童小武有些震惊,这位小公子才八岁吧,竟然能让书肆的掌柜用这般态度对待,他们看着也不像是亲戚啊。

他不知道的,每次季泽去买书都能得到他想不到的优惠。

牛车离开热闹的街道,来到岔路口时,外面传来小武的声音,“季先生,我们是直接去目的地,还是去巷子t里寻曾先生?”

季青山揭开帘子望了望天色,又看了一眼季泽和顾云逸,便对小武道:“去寻曾先生吧。”

曾先生?莫不是那位要引见给他们的秀才公?

季泽觉得自己肯定是猜对了。

巷子弯弯绕绕的,有些长,再往前面走,道路变得越发窄小,小武只能在外面等候看着牛车,他们三人从车上下来继续往里走。

这位秀才公住的地方可真是僻静,一点人声都没有。

季青山见两个弟子这般谨小慎微的模样,微微一笑,“尔等不必紧张,曾秀才是我的至交好友,他住在这里,只因家里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母,比较喜静。”

“勿要喧闹便是。”

季泽和顾云逸俯身作揖,“是,先生。”

这次没走多久,几人便来到了一处二进院落的门前,季青山上前扣了扣门。

里面出来一位小厮,见是熟人,礼貌笑道:“季先生和两位小公子请随小的进来,我家先生已经等候多时了。”

“走吧,还好我们今日提前过来了,否则泊安贤弟必然要生气。”

季青山笑着和小厮说话。

进了门,季泽暗自打量了眼周遭的环境,便不再多看,老老实实的跟着季青山。

其实在他前世,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之下,每每出现秀才一词,都是和寒酸,穷困潦倒挂钩,好像是个人就能考上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