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毕业前的燥动(第1页)
“强”
“颜”
欢笑之“梦游时刻”
(上)
(一)
公元1995,农历乙亥猪年。
这一年,虽说不是什么特别的年份,但普遍被认为是中国教育界“实质性”
改革元年。
正是这一年,全国六、七百所高校“身不由己”
地先后挥别了长期以来国家“统招”
“统分”
的老黄历。说白了,这一年毕业的全国大学生们拿在手上的或许不再是从前光宗耀祖、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而是被历史的车轮强行推入“自谋出路”
的未知轨道。
这一“前无古人”
开创性“大胆”
举措,让一代代习惯了“考上大学就能出人头地,就能一辈子成为国家的人,就能过上四平八稳的日子。”
的大多数中国人有点措手不及。但单就教育界本身而言,嘴上喊了多年的改革终于落地了,未尝不是一次“第一次吃螃蟹”
的大胆尝试,它带给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震憾”
或者说“不安”
也是前所未有的。
“读书无用论”
一时间甚嚣尘上,弥漫着中华大地。
这一年,全国各高校近两百万毕业生们即将在几乎破天荒“无人认领”
的情形下踏入社会,虽说不会夸张到象一点就燃的火药桶,但心态之各种浮躁几乎是人所难免的。
这不,传统的元宵节过去一过,伴随着高校学生6续上学的脚步声,阳春三月也姗姗而来。年年岁岁花相似人不同,然则今年的大小中高等校园毕业生“心神荡漾”
之势,较之满园春色的万物复苏“有过之而无不及”
。
偏于华中某地一方的滨江市企业管理学校,原本是家炙手可热的隶属滨江市第一建筑公司的一所大专级技术老牌名校,生源遍及全国各地。一直以来,这儿的毕业生通常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基本上被市区、省内外的大小国字号建筑企业所“预订”
一空。但今年的毕业生分配政策似是“风云突变”
,加上省内、外建筑国企大多日渐式微,尽管学校还如愿以偿地刚刚甩掉自成立来一贯顶在头上的大专帽子而荣升为滨江财金高等专科学校,但这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九五届毕业生的“前途”
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利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即将拿到手上的肯定还只是张大专文凭,并且还作为有史以来第一批被“无情”
推进一切未知的社会的“小白鼠”
们,所以开年后,尽管校园依旧花红草绿,但大多心事重重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恐怕没有几个能象往常一样去欣赏校园的闲情逸致了。
十多年寒窗换来的却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谁会心甘情愿?但横亘在这批毕业生面前的不包工作分配的铁一般的政策,是他们即将要面对一个无法“逆转”
的事实啊!
说实在话,一出校门就面临着自已到社会上去找工作的他们,除了少数有门路的同学提前拿到了国企或民营单位的聘用内定名额外,其他的大部分同学虽然“一切皆有可能”
,但对于毫无社会关系甚至毫无社会经验的他们而言,全方位的挑战是唯一可以肯定的!
很难想象,这一年找工作与现在的厂家直接到学校来现场招聘或网上招聘完全不一样。因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这种渠道。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基本上靠的还是父母的关系,有点拼爹的成份。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毕业生们涉世不深甚至对社会一无所知,而外界的厂商企业对他们也一无所知。所以凭借父母的门道提前安排一个最好还是国企的岗位,无论它有无前途,甚至不管它是否债务缠身是否面临即将倒闭的可能都无关痛痒。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迷信”
国企:进去了就是国家的人,就算它倒闭了,那也是“为国捐躯”
啊。
“出人头地”
的父母当然也有但并也不多见,所以能够妥善解决好下一代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务自然没有几个,更何况滨江市企业管理学校就全国院校而言本身就是“名不见经传”
,而且从此还要在“江湖”
“除名”
(升级更名)。这无疑给即将毕业的大多数学生的去向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学校大门口早早就不经意地矗立着一块巨幅看板“告九五届毕业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