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秦帝国二世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种豆得瓜(第2页)

当然,关于宋康王,也有暴虐的记载,但就宋国的军事实力,它显然不是块橡皮泥,不然早就像中山国一样了,哪里用得上齐楚魏这三个当世的霸主动手呢

再加上长平之战前后秦国郡县归属的变化,似乎能理解吕不韦上位后斩的记录在十来年里不见踪迹的了。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军功授爵制的关键在于了一条透明公正的上升途径,级可以是计算军功的一个直接方法,但显然,在不需要大面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时,把军功授爵制和斩制绑定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困兽犹斗,何况面对必死之局的士卒呢

也许有人要说了,以级作为军功证据,可以防止冒领军功,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没有连坐制度,你又怎么保证,什伍之中,你的同袍不会成为沉默者或者助纣为孽呢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也许是荀子会提出义兵的原因,他是否看得清清楚楚无人知道,唯一明确的是他写下了义兵,这个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幻想的文章终是在千年后落地成真,那时,已经距离他两千一百多年了。

但那终究是两千多年后的事了,现在荀子所生存的世界,普通人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后来的宗教,是是有利于统一,把原本七个国家揉成一个统一体,但要是完全把民众当面团搓揉捏扁

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会有玄天当死,黄天当立。

不过很可惜,在当今世上,并非没有人明白这道理,但很显然,无论那什么时候,能把肉分得让天下绝大多数人都满意还是少有。

虽然李园分肉的水平不能让楚国统一天下,但让他掌握楚国大权是没问题的,做不到让全楚国人都满意,那就拉一派,敷衍一派,打一派了。

这么多人,总是需要人去当农夫,当奴仆的。

但李园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的分肉水平是不可能让荀子认他为主的。

但流程还是要走一走的,李令尹告诉自己的使者,“使若荀卿愿为我效力,这兰陵县令仍是他的,若他不愿意,就随他去。”

爱教书就继续教书呗,咋滴,还能造反不成

政斗达人李园很自信荀子绝对翻不出他的手掌心,所以他一点也不介意对方在兰陵教书,要知道,这群人学成了,他总是能用的。

李园的猜测没有错,荀子确实不愿意与他为伍,这其中固然有人品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荀子认为,和李园这种人在一起,是搞不好政治的。

荀子又不打算去为了春申君去当豫让,再加上李园有个外甥楚王,掌权名正言顺,他也顺势退了下来。

荀子闲了下来,但他没有想过要去秦国投靠徒弟,或者去赵国帮助母国。

原因如下,秦国是李斯的快乐老家,但不是他的,至于赵国

你说赵国是不是他的快乐老家

荀老师你说他要是我的快乐老家,我还至于前大半辈子教书都不在那里教吗

不当县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荀老师可以好好整理整理自己的豆田。

不过此豆田非彼豆田,要真的在兰陵的陇亩里种豆,那没怎么务农的荀老师估计也和后开隐居的五柳先生差不太多,结局多半是种豆苍山下,草盛豆苗稀了。

也正因如此,荀老师的豆田里可是长出了两株硕果累累的瓜秧。

扯远了,尽管自己地里有两株高产的瓜苗,荀老师仍表示,他是职业种豆人,至于说种瓜种得也好,那当然是因为他是孔子的继承者,有教无类嘛。

虽然荀老师种瓜的本事很好,但还真没人强制他去种瓜,扶苏也不觉得他爹有这个本事能让荀老师放弃种豆的爱好,只能说往荀老师的豆种里掺点瓜种,让他凑合着种,再不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你总不能和他打起来吧

此时的荀子还不知道他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虽然他丢了官,但老师的职责还没丢,兰陵县令没了就没了,他又不是没官做就要死了。

兰陵的荀老师日常巡视豆田,亲自拔草施肥,与此同时,新郑的韩子也在奋笔疾书,全然不知道他也已经被盯上了。

此时还没有韩愈,也不是儒家占据话语权,所以韩非还能顶着韩子这个名头。

当然,囿于空间时间原因,秦王不能立刻看到韩非的著作,但有扶苏这个人形图书馆在,一切的问题也都不是问题了。&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