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人心向背(第1页)
第262章人心向背
随着陈骞等人督兵马赶到辽东属国,战云就开始在辽燧上方密布。
双方都知道,战事将要正式打响了。
被要求倍道进军赶来的魏军将率不必说,他们当然知道自己是被甄选为了先锋,而引两万辽东步骑驻守在辽水西畔的杨祚,则是知道魏军接受了他的搦战。
是啊~就是搦战。
被公孙渊嘱咐过的他,故意将兵马带出来,就是在无声在向魏军先锋出邀战——敢不敢以同等的兵力,先堂堂正正的战一场?不然,有遮风挡雨可以安稳入睡的城内可以呆着,他干嘛还要将兵马带出来。
而魏军先遣近来的行举,也是在无声的回应了他。
一来,是魏军不再追杀辽东军的游骑斥候,只要他们不靠近前哨五里的范围内,就连驱赶的举动都无有,故意让斥候很清晰刺探到军情。
另一,则是魏军每一部兵马赶到,都会鼓吹大作,故意传声提醒辽东斥候赶紧过来估摸新至兵马的数量。
至多三日,缓过赶路疲敝的魏军先锋军,就应该开拔过来应战了吧?穿着普通骑卒服饰佯做斥候的杨祚,驻马在魏军前哨不远处的矮丘上,眺望着拥一杆绣着“王”
字将棋的魏军缓缓入营,心中也在断言着。因为经过数日积聚,前哨内的魏军已然将近两万了。
从行军时队列森严、鸦雀无声中,他知道这些魏军都是精锐。
这也是废话。
能被委以先遣之任的兵马,怎可能不是精锐。
真正令他有些不安的是,似是魏军看起来要比自己所督的步骑还要精锐一些。
但他很快就将一层不安放下了。
还没有真正临阵过,鹿死谁手尚未知,没必要自堕威风。
况且,他是辽东军中最坚定的主战派之一。
自公孙模与张敞之后,他就是驻守在乐浪与带方郡的最高将率了,也是辽东攻伐高句丽与韩濊的实际负责人了。
将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令他对魏国半点好感都无。
试问,魏国对辽东有什么恩义可言呢?在高句丽与韩濊入侵乐浪、掳掠百姓的时候,以承天命自居的魏国庇护过辽东士庶吗?在天灾饥荒的时候,魏国以粮秣活过一位辽东子民吗?
什么都没有做过,凭什么让辽东易主呢!要知道,没有自公孙度以降的数代人努力,辽东或许早就成为高句丽的疆域了!
杨祚并没有想将辽东四郡,从中原王朝的版图中划分出去的想法。
但他觉得魏国在没有征服蜀吴二国之前,没有真正证明代汉是天命所归之前,就不应该来打扰辽东的安宁。
他是土生土长的玄菟人。
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懂什么大义,他就知道自己桑梓乡亲的期盼是生活安宁、温饱得继,不被胡虏与外族所欺凌。
这点,公孙家族数代人都做得很好。
所以魏国遣兵来征讨,就是不正义的、是他应该要坚决抵抗的。
这也是公孙渊私下嘱咐主将卑衍,可趁着魏军到来之时寻机会试探性野战后,他便主动请缨引兵在辽水西侧驻扎的原故。
解无端被魏国来侵扰之愤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乃他麾下将士常年在外戍守与攻伐,无论战力还士气都堪称辽东军之最。
也是最好的试金石。
若是他本部都无法击败魏军,那辽东军就唯有倚仗地利优势来保全独立性了。
卑衍的看法与他相左。
以公孙渊姻亲的身份而被授予主将之责的卑衍,并不看好与魏军野战的结果。
在卑衍看来,昔日强大如占据四洲之地的袁绍都无法阻挡魏国崛起、控弦之士有十数万的蹋顿都难逃被攻杀的命运,辽东又何必弄险呢?
只需要扼守住辽燧不失、不令魏国渡过辽水,待到冬季积雪三尺的时节来临,魏军不就自动罢兵归去了嘛。
野战胜了,固然能激励兵将士气,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拢共才四万余户、三十多万口的辽东,招纳了许多外族才拼凑出七万余步骑,经不起与魏国鏖战的消耗。
且若是野战败了,那就愈令辽东士庶对公孙渊称王不满了啊!辽东士庶拥护公孙家族,在于公孙家族抵御外族、捍卫汉家才是辽东的主人,他们能接受公孙家族割据称雄,但并不会支持公孙家族将辽东分裂出去。
这是秦始皇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后,烙印在所有汉人骨子里的信仰。
可不是公孙三代人能磨灭的。
只不过,可惜了。
卑衍无法劝阻公孙渊的心思。
所以,在杨祚引兵外出驻扎的半个月、遣人来禀报魏军先锋已至后,他就让所有将率做好随时接应杨祚的准备。
“为将者,先虑败后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