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纵兵夺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魏政府机构品官与爵位转载(第2页)

11.将作监。北魏太和初,将作大匠从第二品下;二十二年,降为从三品。

(四)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军官体制

北魏建国初期(386-395年),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拓跋鲜卑族仍然是以畜牧业和对外战争掠夺为主。部落实行军民一体化。各部落由部落大人或酋长统帅。北魏建元后,军队从拓跋鲜卑族中选拔;汉族人只“服勤农桑,以供军国”

,并建立了一国两制的军政体制。一方面继承魏晋的封建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等台省,多由汉人任职;另一方面,国家的权力中心和中枢机构由拓跋鲜卑族的王公侯大人参与。

北魏的军队包括中军(禁卫军)、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军队的编制是军、幢、队、什、伍。军是最高编制单位,设军将、军副。一军所统员额,史书无明确记载,大致是5000人左右。幢有幢主、幢副。一幢所统之兵也无明确记载,一说500人左右。北魏前期,其兵源主要来自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人只从事农业生产,不服兵役,最多只充当军中杂役。孝文帝改革后,汉人当兵才逐渐多起来。北魏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世兵制,同时也实行征兵和募兵制。中军和镇戍兵主要来自世兵,州兵则由征募而成。

皇帝是国家军事决策的决定者。由皇帝任命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也称都督中外诸军事,负责数州或一州的主将是都督某州诸军事。战时统军主帅也称都督,重要的方面军统帅,则称大都督。北魏皇帝一般亲自指挥重大战争,所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大都督一般不轻授。

();()  中军是北魏军队的主力,任务是宿卫京师,出征作战。北魏前期,中军多为鲜卑族部落兵。登国元年(386),设置都统长及幢将、外朝大人官。都统长统帅殿内之兵,禁卫王宫;幢将员6人,主管三郎卫士值宿禁中(《魏书?官氏志》)。皇始元年(396),道武帝时期设立了殿中尚书,领殿内之兵,取代了原来的都统长(都统长可能已经被废除)。武职内侍设立内都幢将、三郎幢将:统领内三郎以供宿卫[5]。天兴元年(398)在京都四方四维面设置八国常侍。

天赐元年(404),按照王、公、侯、子等爵分封建国,八国各有常待、朗中令、中尉等官。各郡或州设置都尉统兵。孝文帝改革后,中军称为羽林、虎贲。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曾“诏选天下武勇之士15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

(《魏书?高祖纪》),同时以汉人充实中军。设领军将军一人,总统中军,下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京师周围设置关津,以东、西、南、北四中郎将领兵镇守,而以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捍卫京师。

镇戍兵是北魏为防备北部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设置的武装力量。后来,在南部边境也置兵镇守,这些兵称为镇戍兵。镇设镇将,戍设戍主。镇将地位相当于州刺史,戍主则常由郡太守兼任。当时在北部设置六个军镇,后为九镇。北魏末年,由于六镇军户不堪镇将压迫,发动起义,由此揭开北魏末年大起义的序幕。

州郡兵是州郡属下的地方兵。北朝前期郡的等级有大、次、中、下四等。诸郡(州)太守(刺史)三人,其中皇室一人,异姓二人。太守(刺史)普遍授将军号,并开府置官,形成州佐和府佐两套班子。军府掌管一州之军政,长史、司马为上佐。下有诸参军,多来自外州,由朝廷任命(钟盛。2012)。

二、北魏的爵位制度

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就实行爵位制。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北魏建国之初,仍沿晋制实行五等爵制。登国元年(386),道武帝“班叙勋,各有差”

(《魏书?道武帝纪》)。皇始元年(396),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天兴元年(398)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魏书?官氏志》)。显然,封爵是虚封,仅只是名义上的。所以,爵位需要品级来表示待遇的等级。

天赐元年(404)九月,减伯、男二爵,始分为四等爵,即王、公、侯、子。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于是封王者10人,公者20二人,侯者79人,子者103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魏书?官氏志》)。同时,北魏初期北方并未统一,战争频仍,需要封爵的宗室和功勋继续参加战争,在封爵的同时加授将军号。

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进行爵位改革。主要包括:

第一,王爵实行实封。以前的王爵是虚封。孝文帝对爵位制的改革首先是对王爵的封授范围进行限定,规定王爵仅限授予于道武帝的直系子孙。随着封王爵的人员范围的缩小,就更有利于实行实封制。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又发布诏令确认王爵与不同等级开国爵所食租税的比例,“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这就是说,孝文帝不仅分封诸王食邑,并且,使诸王所食租税为封国食邑收获物的一半,这个比例在开国爵中是最高的。

第二,散爵。孝文帝恢复了五等爵制度,并对原来虚封的五等爵进行调整。“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

[7]。调整后的五等爵延续下来而改称“散爵”

。散爵封地的虚封的性质,与改革后实封的王爵和开国爵一并实行。

第三,开国爵。它是孝文帝所实行的实封爵。受封开国爵的必须是国家六品以上的官员,包括军功和事功。《魏书·献文六王上·高阳王雍传》:“五等开建,食邑二千户。”

“五等开建”

就是开国爵。

因而,《通典》:“后魏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

(《通典》卷十九《职官一》)(见表1-2)。

三、北魏的品官

品官包括职官和散官。《通典·职官一》:北魏官员人数为7764人。孝文帝太和十七(493年)颁行《职员令》,太和二十三年又进行了较大修改,在宣武帝拓跋元恪(499-515年在位)即位后施行,成为固定制度,直到魏末。各品职官列示如下:

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国郡公。

从一品:仪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诸开府、散公。

第二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诸将军加大者左、右光禄大夫,开国县侯。

从二品:尚书仆射,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侯。

第三品: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书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太仆卿,廷尉卿,大鸿胪卿,宗正卿,大司农卿,太府卿,河南尹,上州刺史,秘书监,诸王师,左、右卫将军,前、左、右、后将军,光禄大夫,开国县伯。

从三品:散骑常侍,东、西、南、北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中郎将,护夷中郎将,护蛮越中郎将,国子祭酒御史中尉,大长秋卿,将作大匠,征虏将军,二大、二公长史,太子左、右卫率,武卫将军,冠军将,军护羌戎校尉,护夷校尉,护蛮越校尉,太中大夫,辅国将军,中州刺史,龙骧将军,散伯。

第四品:二大、二公司马,太常少卿,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长史,太仆少卿廷尉少卿,大鸿胪少卿,宗正少卿,大司农少卿,太府少卿,中常侍,中尹城门校尉,司空、皇子司马,从一品将军、开府长史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以前官职为上阶,镇远将军,安远将军,平远将军,建义将军,建忠将军,建节将军,立义将军,立忠将军,立节将军,恢武将军,勇武将军,曜武将军,昭武将军显武将军,从一品将军、开府司马,通直散骑常侍,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子。

从四品:中坚将军,中垒将军,尚书左丞,二大、二公谘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中书侍郎,太子庶子,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司马,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将军。以前官职为上阶:宁朔将军,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广威将军,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司空、皇子谘议参军事,司州治中从事史,左、右中郎将,建武将军,振武将军,奋武将军,扬武将军,广武将军,从一品将军、开府谘议参军事,散子。

第五品:宁远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扬烈将军,从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二大、二公从事中郎,秘书丞,皇子友,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常侍,从二品将军、二蕃王司马。以前官职为上阶:射声校尉越骑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司空、皇子之开府从事中郎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谘议参军事,开府从事中郎,中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男。

从五品:伏波将军,凌江将军,平汉将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长史,二大、二公掾属,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太子洗马,从二品将军、二蕃王谘议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司马,奉车都尉。

以前官职为上阶: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都水使者,司空,皇子之开府掾属,领军长史、司马,护军长史、司马,归义侯,率义侯,顺义侯,朝服侯,轻车将军,威远将军开府掾属,虎威将军,洛阳令,中给事中,散男。

第六品: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从三品将军长史,二大、二公主簿,二大、二公录事参军事,皇子郎中令,司空主簿司空、皇子录事参军事,从三品将军司马,第三品将军、三蕃王谘议参军事,二大、二公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文学治书侍御史,谒者仆射,从一品将军、开府录事参军,司空、皇子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功曹史。以前官职为上阶:河南郡丞虎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驸马都尉廷尉正、监、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从一品,将军、开府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下郡太守、内史、相上县令、相。

从六品:襄威将军厉威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录事参军,二大、二公列曹参军事,给事中,太子门大夫,皇子大农,骑都尉,符玺郎。以前官职为上阶:从二品将军、二蕃王录事参军,皇子主簿,司空、皇子列曹参军事,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从一品将军、开府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二品将军、二蕃王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太子舍人,太常丞,光禄丞,卫尉丞。

第七品:威烈将军,威寇将军,威虏将军,威戎将军,威武将军,第四品将军长史、司马,从四品将军长史、司马二大、二公祭酒,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司空、皇子之开府祭酒,武烈将军武毅将军武奋将军,王、公国郎中令,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皇子中尉,二大、二公参军事,二大、二公列曹行参军开府祭酒。以前官职为上阶:司空、皇子参军事,司空、皇子列曹行参军,从三品将军录事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一品将军、开府列曹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从二品将军、二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左、右卫将军司马,讨寇将军讨虏将军讨难将军讨夷将军从三品将军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太子詹事丞,太仆丞廷尉丞,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太府丞秘书郎中,著作佐郎中县令、相。

();()  从七品:荡寇将军,荡虏将军,荡难将军,荡逆将军,第五品将军长史、司马,从五品将军长史、司马,强弩将军,二大、二公行参军司空、皇子行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列曹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第一品将军、开府行参军,王、公国大农。以前官职为上阶: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武骑常侍从二品将军、二蕃王参军事及列曹行参军,从三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第四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从四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司州主簿奉朝请,国子助教。

第八品:殄寇将军殄虏将军,殄难将军,殄夷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参军事及列曹行参军,第四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四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侯、伯国郎中令,司州西曹书佐,殿中将军皇子侍郎大长秋丞。

以前官职为上阶:侍御史,协律郎,辨章郎,从二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从三品将军参军事及列曹行参军,第五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从五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王、公国中尉,司州祭酒从事,下县令、相。

从八品:扫寇将军,扫虏将军,扫难将军,扫逆将军,司州议曹从事史,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千石以上者中黄门令,门下录事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殿中侍御史,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前官职为上阶:宫门仆射,侯、伯国大农,司空、,皇子长兼行参军,皇子上、中、下将军,皇子中大夫,二率丞,第四品,将军列曹行参军,从四品将军列曹行参军王、公国常侍,厉武将军,厉锋将军,虎牙将军,虎奋将军,第五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五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司州文学,从一品将军、开府长兼行参军,员外将军。

第九品:旷野将军,横野将军,子、男国郎中令,太祝令,诸署令六百石以上者,中黄门,公主家令,皇子典书令,四门小学博士,律博士,校书郎,二大、,二公参军督护,都水参军,检校御史。以前官职为上阶:王、公国侍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家令丞,太子率更令丞,太子仆丞,第五品将军列曹行参军,从五品将军列曹行参军,司空、皇子参军督护,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兼行参军,从一品将军、开府参军督护殿中司马督。

从九品:偏将军,裨将军,太子厩长,监淮海津都尉,诸局都尉,皇子典祠令,皇子学官令,皇子典卫令,王、公国之上、中、下将军,王、公国中大夫,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以前官职为上阶,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参军督护,从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兼行参军,太常、光禄、卫尉、领军、护军、太子詹事之功曹、五官,治礼郎子、男国大农,小黄门,员外司马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