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月明朝汐讲的什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节(第2页)

荀莺初今日的游兴极高,正在兴致勃勃地远眺山景,不经意却瞧见好友潸然落泪,失色惊问,“十二娘?你怎么了?”

“我没什么。”

阮朝汐抬手擦去了泪痕,自己也有些疑惑,“最近睡得不大好,精神也不足,总是伤感。”

转身冲荀七娘笑了笑,“无事了。”

诸多僧侣齐声念诵佛经,沿着水面远远地传开。

水边的上百个细竹簟已经坐了大半,看穿着举止,俱都是大小士族郎君。念诵佛经的话音刚落,下面立刻响起许多道高声质问的声音,释长生开始详细辩论轮回种种。

不到午时,上山车队越来越多,莲花水池边逐渐拥堵。前来的许多士族郎君,带来了大批家仆部曲,马车牛车把整片山道拥堵得水泄不通,不知哪家的家仆被推挤进了水里,激起一阵不小的骚动。

片刻后,主办这场盛会的荀氏族人赶来,为首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少年郎君领着众多文掾,去和士族诸郎们交谈。

不知说了些什么,向来眼高于顶、不甘落于人后的士族郎君们即刻停止往前拥堵,不少起身缓缓后退,竟有一小半直接登车走了。

阮朝汐在小木楼高处遥坐,侧耳细听经义;荀莺初噘嘴在身侧坐着。

不巧映证了之前的话,她觉得佛法精妙,七娘觉得无聊至极,两人找人寻钟少白过来,决定留下还是回去。

在小木楼高处等了一阵,身后终于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沿着木梯上来,从背后唤了句,“七娘别胡闹!十二郎人早走了。”

阮朝汐和荀莺初两人同时回头。

来人正是刚才远远眺望到,赶去人群里劝说离场的少年官员。约莫十八九岁,虽穿着品级不高的青色官袍,但官袍下透出蜀锦袍袖的边缘,玉佩加身,神色矜傲,明显是士族出身的郎君。

来人从木梯扶栏处缓步而上,边走边不冷不热道,

“临时出了变故,十二郎性子不稳重,今日穿戴的服色又不大妥当,三兄特意叮嘱把他送走了。七娘,你也不怎么稳重,还是——”

一句话还未说话,来人看清了荀七娘身边凭栏回头的阮朝汐。

日光如洒金,映照在阮朝汐的侧颜,映亮了江南山水色的眉眼,鸦色睫羽低垂,在鼻翼落下柔和的阴影。

少年郎君的瞳孔微微收缩,还未说完的半句话卡在喉咙里,忘了再吐出来。

阮朝汐正在专心听佛经,乍见了陌生面孔的少年郎,蹙了下眉,随手拿起团扇,心不在焉地遮住了半张姣色容颜,视线转了回去,依旧眺望着池边讲经处。

荀七娘不情不愿起身,抱怨了句,“九兄来了。说话说一半,我怎么就不稳重了?”

又悄声对阮朝汐说,“来的是我家族兄,只比我大两岁,书读多了,说起话来老气横秋的,自以为比我大了十岁八岁。你可见过我九兄?”

阮朝汐遮脸的团扇往下挪,露出一双潋滟眸子,斜睨过去一眼,不认识,摇摇头。

那边呆立的荀九郎却似突然惊醒似的,仓促地往前两步,站在日光下,郑重拂衣揖礼。

“在下出身颍川荀氏,行九,双名景游。敢问面前女郎……”

他白皙的耳边蓦然有些发红,“前几日傍晚时惊鸿一瞥,似有一面之缘。可是近日暂住荀氏壁的阮家十二娘?”

——

临近莲池的方向,荀氏部曲们训练有素地拉起紫绫步障,步障不见头尾,绵延覆盖整条通往后山的山道,遮住了水边听经众人的视线。

有生性谨慎的过来询问,回答一律是:“历阳贵客至。”

半山腰新搭建的两层木阁楼处,阁楼顶风景独好。山顶日光透过半掩的竹帘,斜照进顶端阁楼。此处有宴席贵客。

毫不顾忌下方水池边端坐的几列和尚,酒肉流水般地端上,浓烈的酒香肉香弥漫了整个阁楼。

平卢王元宸出乎意料地来了。

一身大红锦袍似火,言谈肆意无忌。

“今日宴席格外有趣,大和尚居然在山里临时加了一场讲经会。好山好水好经文。”

元宸鼓掌大赞,“两位留意听听看,六道轮回,不生不灭,讲得多好!不枉本王快马疾行百里,特意赶过来啊。实乃盛会!”

悬垂紫竹帘后,清亮筝音响起,曲音悠扬动听。

元宸边喝酒边打拍子盛赞道,“好筝曲!”

自己赞扬了还嫌不够,笑问酒席间陪坐的阮荻,“此筝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