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黄帝内经的智慧第1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8揭秘方位与阴阳奥秘 人体内的阴阳变化全解析(第1页)

我们要理解这里的“天不足西北”

和“地不满东南”

并不是指物理上的天空和地面有缺口,而是古人对宇宙空间的一种哲学化、象征性的表达。

“天不足西北”

是说在古人的宇宙观念中,西北方是天之极限,是阳气难以充盈之地,因此被视为“阴”

的所在。相应的,“地不满东南”

则是指东南方是地之尽头,是阴气难以到达之处,故被视为“阳”

的所在。

接下来,关于“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的论述,其实是将人体与宇宙空间进行了一种象征性的对应。在古代中医和哲学理论中,人体的左右两侧往往与阴阳、气血等概念相联系。例如,左侧往往被视为阴、血、柔的象征,而右侧则代表阳、气、刚的特性。因此,古人观察到人体右耳的听力和右目的视力可能稍逊于左侧(这一观察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的一种理解和归纳),就将其与“天不足西北”

的阴性特征相对应;同样,左手足的力量可能不如右侧强健,就与“地不满东南”

的阳性特征相联系。

这种对应并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与人体相互关联、相互映射的宇宙观和人体观。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和人体间微妙关系的探索和追求。

关于“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阴阳理论角度来理解。

先,岐伯所说的“东方阳也”

,是基于五行学说和方位对应关系的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方位(东、南、西、北、中)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其中东方对应木,而木又代表阳气的生。因此,东方被视为阳气的源地。

接下来,岐伯进一步解释说,“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

。这里的“精”

可以理解为阳气的精华或者能量,当阳气聚集在上方时,就会导致上半身的阳气充足,表现为耳目等感官的灵敏和清晰。而由于阳气集中于上,下半身相对就显得空虚,也就是所谓的“下虚”

“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是对前述理论的具体表现描述。由于上半身阳气充足,所以人的耳目等感官功能会特别敏锐和聪明;而由于下半身阳气相对不足,可能会导致手足等运动器官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不便或者不够灵活。

这种解释虽然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抽象性,但它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基本思想。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的各种功能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状态,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同时,这种解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体功能和疾病生的独特视角。

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西方阴也,音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变也”

这一论述。

在中医理论中,西方通常与秋季、金元素和阴气相联系。这里说“西方阴也”

,是指在西方或秋季,阴气相对较为强盛。而“音者其精并于下”

,可以理解为声音或听觉的精华(即能量)主要集中在人体的下部,这是因为金元素主肺,与声音直接相关,且其性质沉降,故精气聚于下。

由于精气聚于下,下部因此充实而强盛,而上部则相对空虚。这种阴阳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人体上部(特别是耳目)的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耳目不聪明,而下部(手足)则因为精气充实而生变化,可能表现为力量增强或其他相关症状。

接下来,“故具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阴阳不平衡时人体对邪气的易感性和表现特点。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分布不均匀,当邪气侵袭时,往往会在阴阳失衡的地方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来说,上部(阳)的邪气多表现为右侧症状较重,而下部(阴)的邪气则多表现为左侧症状较重。

“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是对前述理论的总结。它强调了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变化。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生。

这个论述通过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中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生。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的生。

关于“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的论述,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一种体现,尤其与中医的“天人合一”

思想紧密相连。

“天有精地有形”

,这句话表达的是宇宙间的基本构成。在古人的观念中,“天”

代表着精神、能量、无形无质的宇宙本源,而“地”

则象征着物质、形体、有形有质的实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