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瓷器和丝绸(第1页)
从古至今,中原对蚕种以及纺织技术传播施行严格的管控政策,禁止携带蚕种出境。
就算想要偷运,一来中原王朝和部分西域国家关防严密,层层盘查,不那么好偷;二来蚕卵照料不易,外行的商人就算偷到手,走半道上也死了。
因此欧洲人一直没见过中国的家蚕,也没见过纺丝,眼瞅着轻薄爽身的丝绸,满脑子问号瞎猜一气。
起先猜测蚕丝是树上长出来的,想象中国有一种怪树,树上千丝万缕,跟头似的垂满了丝线,或者跟棉花一样一团团长在树皮上。
后来有商人在中国见到了蚕,回国更正了这一说法,说丝其实是一种虫子吐出来的。
欧洲人实在想不出虫子怎么吐丝,于是比照成蜘蛛,2世纪罗马人帕萨尼亚斯(pausanias)活灵活现地写道:
赛里斯人用来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尔’(ser),赛里斯人则以另外的名字相称。这种微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其它特点,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脚。
六世纪时,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正为了丝绸贸易被宿敌波斯把持而苦恼,几个波斯僧侣获悉,向皇帝许诺偷盗中国的蚕种。
这些僧侣自称曾在中国一个叫
赛林达(新疆一带)的地方生活过,并现场讲解了在中国观察学来的养蚕技术。
查士丁尼听他们说得有模有样,大受鼓舞,当即指派僧侣返回中国,将蚕种暗藏在中空的竹杖之中,带到了拜占庭。
至于西域人是怎么学会织丝的?
《大唐西域记》记载,瞿萨旦那国不知桑蚕,听说东方国家已有桑蚕丝织,便派使者去求桑蚕种,遭到拒绝。
东国皇帝不仅“秘而不赐”
,还下了一道命令,严禁任何人携带桑蚕种出关,更不准泄露养蚕的秘方,否则将被判处极刑。
于阗国国王碰了钉子,接着想出了一条妙计:备礼派使者前往东国求亲,通过通婚来获取桑蚕种。
东国皇帝不知于阗国联烟的真正意图,也有怀柔远方的意向,于是便答应了于阗国的求婚。于阗国国王挑选了几位精明能干的使者和待女去迎亲,嘱咐他们密求公主带些蚕种和桑籽来。
公主习惯了本国的生活,要离别父母,远嫁他乡,不禁满怀惆怅。于阗国迎亲使者说:“公主不必多虑,我们国君年轻开明,您仍然可以依照这里的方式生活。只是我国没有丝棉桑蚕,您以后恐怕没有锦衣可穿。您要设法把蚕种和桑籽带到于阗国,将来才可以自制裳服。”
于是,在使者和侍女的安排下,公主把桑蚕种藏在自己的
帽子里,踏上了出嫁之路公主出嫁的仪仗队到达边关,边防军士奉旨搜查了公主随身携带的物品,但不敢检查公主的衣帽,桑蚕种就这样被安全带到了于阗国。
于阗国的蚕丝业迅展起来。于阗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
虽然拜占庭有了蚕种和桑树,但他们不懂煮茧缫丝,还是无法展丝织业。织丝也是拆了中国出口的成品丝绸,染色重织。
他们还是得继续通过埃及和萨珊波斯大量采购中国成品丝绸。
直到1o世纪,拜占庭的丝绸生产,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到了12。13世纪,东方技术通过蒙古人传入西方,逐渐出现了几个丝绸生产中心,一是巴格达,二是西班牙的阿尔梅里亚,再就是意大利的卢卡、威尼斯和至今仍号称欧洲“丝绸中心”
的科莫。
但东方的丝绸依然引领潮流,一旦有新的一批丝绸到货,这些丝绸商人立即跟着模仿样式花样,否则就落伍了,就无法吸引欧洲贵族!
但那些都是一些低劣的丝绸衣服,真正的顶级丝绸极少流到西方。
凯瑟琳摸着手中的丝绸顿时感觉以往见过的漂亮衣服都像是乞丐装!
不只是凯瑟琳被丝绸吸引,就连若昂一世和亨利看着也爱不释手!
谁说追求漂亮衣服是女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