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电影意志的胜利彩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与电影新人(第1页)

vertical-align:middle;background-image:url(imagespagebreakmiddle。png?t=F0RD)!important;"

>

重建电影院运动

电影意志与电影新人

note"

src="

m。cmread。wfbrdnewbooks194896536414896oebpschapter23imagesnote。jpg"

data-der-atmosid="

5527c1c8a493c38405538b4ca9141105ff655571cc2f"

data-der-srcbackup="

imagesnote。jpg"

>#pageNote#0

在郭敬明的影片《爵迹》(2016)中,麒零获得了一只“魂兽”

,这魂兽藏在他的尾椎里;在《十万个冷笑话》(2014)里,男主角只要不停地吐糟,头顶的呆毛就能收集能量,帮助他征服地球——这样的情节设计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它们似乎在建立一套特殊的世界法则。

最近大家开始留意二次元现象,二次元群体是一种新人类,我们与他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建立文化共同体了。在以古典名著作为启蒙的时代,年长者可以向年轻人传授知识,还可以获得权威地位,但如今二次元群体吸收大量的二次元作品,年长者已无从跟随这快速的文化更新,而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二次元群体的成长经验、文化典故和密码式语言,形成了其共同的兴趣点。产业电影据此编码,你往往弄不懂他们的“梗”

,也不理解为何《十万个冷笑话》票房过亿。

过去是政治运动制造不同世代的文化断裂,如今网络、新技术以及二次元文化挖掘了代际的壕沟。现在电影界崇拜年轻,二次元“80后”

和“90后”

已成为观众主体,他们的文化已成为强势文化,其实他们首先是作为电影客户被重视起来的,因为顾客就是上帝。

二次元人群有着自己的语言,比如称可爱为“萌”

,称同学为“童鞋”

,我看到一

些学者在微博上也常使用这些语汇,我曾对此表示不屑,这些语汇果真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的,它们也许并不经常有深刻的内涵,我从中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建立藩篱的意识,“这是我们的领地”

。他们用二次元方言将年长者及其生活模式隔开,营造了自己的世界。

曾经沉浸在电脑和游戏中的“失足少年”

所制造的规矩、编码、火星文,那果真是一种新文化,而非怪癖与恶习的产物?在二次元群体被电影界广泛关注前,我曾试图对他们展开调研,因为那时候我在一家动画杂志社工作,杂志涉及动漫和游戏,所谓ACG,这正是定义二次元的主要元素。二次元者就是指在ACG里沉浸并获得了自足世界的人群,他们的文化特性和创造力目前还尚待考证。我经常和他们交流,最近一位1992年出生的朋友看了《血战钢锯岭》(2016),我问他观感如何,他说了一个字:“燃。”

其实我觉得这个词很准确,它为一种抽象的状态赋予了形象,旧有词汇的意义发生了轻微的错位与滑动,二次元新词似乎拓展了文字的表达领域。

二次元来自日本,之后流传至中国的广州、上海,后来则主要依赖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二次元文化与网络文化有交叉的关系。网络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因为曾经这里的现实欲望容易受阻、自我

难以实现,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满足的文化是一种宅文化,二次元也是一种宅文化,一种非现实性的人生形态,这个人群似乎改造了人类获得快感的方式和通道,实行着一种非实体化的满足,就如同福柯探索的那种“非性快感”

。持有这种文化精神的新人对电影的影响,最近几年才获得电影学术界的关注。

二次元群体可以作为一种电影新人,而在世界电影史上,其实一直存在另一种电影新人的概念。我们可以从早期观众接受电影的大量资料里,看到这个新人产生的过程。不过直到1944年,巴拉兹·贝拉才在《电影理论》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他描述了一些人从不懂电影到看懂电影的过程:自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20年间,“人们就懂得了画面的纵深、隐喻和象征,这是多么惊人的大事!”

这种新人是“能看懂电影的人”

,其出现并非单纯属于电影领域的事件,而是代表了人类表达领域的增长和人类感知的进化。

其实自那以后,电影一直在进化,因此电影新人也就在不断地产生,这种新人是电影进化过程所催生的,他们也是促进电影进化的动力。所谓的电影进化,就是向“完整电影的神话”

靠近的过程。1946年的巴赞搜罗了早期发明家对电影的想象:据文字记载,很多发明家希望电影能完整地再现

现实,“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这些想象发生在电影诞生前,巴赞将它看作是电影的本意。在实现“完整复制现实”

的愿望之前的电影,都是不完整的,都是电影的未完成状态,它有待去完成。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下半年还出现了HBO新剧《西部世界》,而每秒120帧的电影新技术也成为2016年的文化事件……从以上诸多现象中,我依稀看到了某种统一的人类电影意志,这与完整电影的理念相吻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的120帧技术发生在人类追求“完整电影”

的意志里,也就是说,它发生在电影进化的过程中。很少人能预见在电影模拟现实的过程里,帧数的增加可以作为实现“完整电影”

的重要手段,虽然它其实一直存在于电影技术的逻辑当中。这种技术在实现后遭到了众多质疑,在李安新片上映前就有人说120帧乃技术的迷狂,“它淹没了人文主义”

,每秒24格“已经足够满足人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