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西汉皇子升职记番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章(第1页)

而要是让外族入侵……

呵呵!

自家人都能打成个猪脑子,你还指望外族对你手下留情。

做梦去吧!

况且以黔们简单粗暴的家族观来看,周平王就是个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玩意。

别提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原因。就说姬姓诸侯又不是死绝了,你要是嫌阿父偏心就找叔叔伯伯们上门理论,支持你去清君侧啊!王畿周围又不是没有实力强大的姬姓大国,你一大宗的继承人遇事不找同姓,找外王父是咋回事?好,就打你叔叔伯伯不想管,只有外王父靠得住。可是你外王父带着盟友打手夺了家产也就罢了,为啥还让打手把家里洗劫一空?最后还把家里的祖田划给打手!!

这……

这未免也太离谱了吧!

更离谱的是,给孙子出气的西申国和支持西申的缯国下场如何?

喝西北风的老秦人表示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当然,不仅是黔们聊得起劲,现场的官员们也在读书人里宣传此事。

不仅有晁错在背后推波助澜,甚至因辕黄之争而与儒家结下梁子的黄老学者们也在后面帮帮场子,说什么也要把逐渐兴起的儒家势力给拉下去。

而在江淮与关东一带,与关中不大对付的吴王刘濞和淮南王刘安嘴上说着太子刘瑞狂妄无礼,不似吾等善待文人。可私底下对儒家,尤其是鲁儒过分宣扬《周礼》的优越性嗤之以鼻,甚至产生要不要重用儒家的困惑。

毕竟他们都姓刘,就算是取代大宗,也不可能废除《汉律》,顶多是像吕后和先帝那样在上面删删减减。

至于用《周礼》取代《汉律》……别开玩笑了,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军权财权和对司法的解释权是绝不能丢的。甚至说得更直白点,司法就是一个王朝的天命体系。

周公旦制《周礼》以对殷商的鬼神之说,而始皇定《秦律》也是为了将六国的官方痕迹一一铲除。

刘瑞问“尔等忠得是刘姓汉室还是东周遗王”

虽然是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搁在习惯性多想的藩王耳里并不夸张,甚至让其过度联想。

回忆一下六国贵族的所作所为。

再回忆一下高祖跟鲁儒的爱恨情仇。

嘶……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儒家忠的从来不是汉室或者六国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东周王室?

否则没法解释他们对《周礼》近乎病态的执着。

而且就算忽略他们的立场问题,周公旦制《周礼》是什么时候?奉行鬼神巫医的愚昧时候。这种“仁德”

的思想跟龟甲占卜,人牲祭祀相比实在是太先进了,所以才会得到先贤的一致认可。

然而《周礼》相对于殷商的鬼神之说再怎么先进也是近一千年前的著作,它的时代局限性在那儿,别说是适合西汉的社会结构,接连最尊《周礼》的鲁国都在展中脱离了《周礼》,改用自己研的一套律法……亦或是天命体系。

关东和江淮一带的诸王只是对关中不满,想取而代之,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没有治国经验的蠢货。

相反,吴王刘濞靠着盐铁业把江淮一带搞成仅次于关东的富裕区,而淮南王刘安不仅编出了《淮南子》这样的著作,还在叛乱前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都表明他们至少有着及格线以上的治国水平。

你让他们相信一千年前编写的《周礼》比承袭秦制,已经把先人踩过的坑都小心避开的《汉律》更优越,无疑是痴人说梦。

倒不如说,提出这点的人本身就很有问题,不是太理想化了,就是没有干事经验。

然而这些都不是刘瑞所关注的。

他要关注的是回京后能不能收到白纸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带出来的青铜盒子里有什么,要不要让儒家的人过来瞧瞧。

第91章

袁盎收到消息的度无疑是最快的,几乎是在刘瑞回京的当天就在太子宫外请求会面,甚至还拉上老丞相申屠嘉作陪。

“丝公,丞相,还请上座。”

这两位的到来让刘瑞不敢大意,连忙令李三过来焚香煮茶。

彼时虽有神农尝百草而知茶,但是因为气候问题和神农氏的安息之地在南方,所以将喝茶艺术扬光大的还是巴蜀,两湖,以及后来居上的两广,闽南一带。

现在地巴蜀因为气候宜人加上经济还行,所以在给各地供应茶叶的同时也研出相当精美的茶具,以及比铜釜硬煮更为风雅的煮茶流程。

刘瑞在蜀郡的一大爱好就是拉着当地的工匠研究茶具和茶的种类,煮茶方式,甚至自己上手烧制茶具,打算送给薄姬等人。

袁盎瞧着李三慢条斯理地烧起炭炉,在小案上铺开一堆玲珑器具,然后在行云流水的动作下捧给两位一杯清茶。

“臣也算是走南闯北,品过不少茗茶珍馐的人。”

袁盎闻着幽幽的茶香,亲抿后更是赞叹不已:“今日尝此清冽甘水,才知神农之乐,茶叶之美。”

申屠嘉对此却不可置否,囫囵吞枣地抿了一口才不悦道:“老臣是个牛舌头,尝不出奉常所说的清冽,只是觉得太子去蜀并未知晓民间疾苦,而是习得满身奢靡。”

刘瑞本想借机看看他们的反应,好在科举后的宴会上装下Bking,结果听见申屠嘉这么说也只好用上准备在科举宴上激励学子们的话:“陶器木夹,黔之茶,何来奢靡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