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章(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如果能收服李牧,日后出兵西域定然如虎添翼。

“李牧将军神勇,但在赵并不受信任。赵王寡恩,李将军恐怕心有不满久矣。”

顾衍平静的分析着,“赵王迁性格软弱,易听信谗言,若是我大秦可利用这点挑拨两人之间的关系”

“先生有多大把握李牧会归顺?”

嬴政打断他。前世秦国不是没有想过策反李牧,但最后他还是得到了李牧的死讯,说明在执行上出了问题。当然前世李牧身死的结果他也不是不能接受,或者说李牧死才是他最满意的结果。他毕竟是赵国重臣,不死很可能会给统治赵地留下隐患。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他要是想要出兵西北,有李牧在当然是最好了。

顾衍比划了个六,示意只有六成把握后遗憾的说,“我毕竟从未见过李牧将军,只是道听途说了些他和赵王的关系,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如果要拉拢李将军,还需仔细挑选出使人选才是。”

秦赵恩怨已久,最好可以恩威并施逼李牧不得不投奔秦国。

嬴政皱着眉头考量着可操作性。可以先挑拨赵王和李牧的关系,然后收买李牧身边的人给他传递秦意图收留他的消息,然后无非就是两中结果。挑拨成功,李牧为自保投秦,挑拨成功但赵王不愿放人,之间杀了他。

简单地对结果有了预判,嬴政觉得两中结果他都能接受,于是对顾衍说,“寡人认为可行,先生自去安排吧!”

“那便先不攻赵,先集中兵力拿下魏和楚?”

顾衍在纸上记下嬴政的命令防止自己遗忘,嘴上说道。

嬴政想了想,还是决定和顾衍说清楚,也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楚国的事恐怕需要几年,所以先生在分配粮草的时候要安排好。”

留足楚国四十万大军的粮草后,再给其他出征的部队安排。

顾衍脑子里算盘打得劈里啪啦。如今秦国实际控制面积差不多3o万平方千米,有关中、河内河东、陇东陇西、巴蜀、黔中、江南、鄢郢地区,再加上还未完全收复的陶郡和楚国的三分之一国土,基本有5o万平方千米不到,人口35o万左右(1)。每亩地产粮三石

因为粮食的增产,国家税收差不多是四十万金,比以前涨了十万金,如果要支撑四十万大军的前提下再抽调粮草给其他出征的部队,那势必要征税。现在的税量是按旧时的标准收的,亩收三斛,顾衍原本是想着让百姓缓些时日再按收成增税。

如今战事频繁,也没办法了。

“今年秋收结束后,王上就下令按比例收税吧!”

顾衍皱着眉头思考着,“但是还要和百姓说清楚,如今是战事原因按三税一来收,日后没有战事了就会减税。”

他不希望把百姓的收入压得太过。

嬴政早就想涨税了,刚刚提这件事就是为了引导顾衍主动提出涨税。如今一亩能收三石粮,但是顾衍还是让民部的税司按曾经的三斛收税,给那些百姓留两石六斛的粮食,要知道一石粮就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坚定执行商君所言的秦王觉得民富而国弱,根本就不给顾衍说什么藏富于民的几乎。

头铁的君王满意的看到自己的丞相按照自己的预计更改了政策,心里想着等国内的战事结束还有和胡人的战事呢!什么时候减税还不是他说了算?

“对了,先生想好怎么安排那些贵女了吗?”

嬴政支着头随口问道。上一次燕朝讨论的结果就是,旧韩国宗室这段时间总是无缘无故的暴毙,很多家族甚至感染上了‘瘟疫’,让秦王不得不封村封里。

时人都在传新郑是不详之地,有瘟神,才会导致那些宗室大范围的染病死亡。当然,这个理由是李斯想出来忽悠其他五国的,真相是那些宗室在被封闭的村里被大范围的屠杀。这个理由非常好用,现在的医疗不达,很多病都没得治,再加上前两年诸国刚刚经历了蝗灾,大灾后必有瘟疫这是常识,所以在听说了传言后大部分人都没有怀疑背后的真实性,只是感慨韩国的不幸,怪不得这么快就投降了呢。

经过这么一闹,本来人丁兴旺的韩国宗室已经所剩无几。那些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宗室,比如韩非也只是知道自己的很多亲戚都患病身亡了。这些人中当然有怀疑的,但是直系宗

室死亡后他们的财产和继承权就会移交给旁系,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人真的站出来质疑。

但,原本就被进献的打量女眷一直在咸阳,并没有在‘病死’的范围内。所以嬴政才问顾衍有没有按他先前的计划安排那些贵女。

顾衍笑着说,咸阳向西有渭河谷地,人烟稀少,我命人圈了院子安置她们。当地人多牧羊,羊毛剪下后大多废弃,我觉得有些可惜,于是就让越丫带着她们研究怎么纺毛线制衣了。越丫就是他那个从小陪在身边的女奴,在升成他的管家后已经脱离了奴籍。

嬴政眨了眨眼睛,有些听不懂顾衍在说什么。女子缫丝纺织没什么奇怪的,但是拿羊毛制衣?难道自己的先生又明了什么纺织机?

“先生什么时候这么关心纺织之事了?”

嬴政觉得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顾衍又去鼓捣新玩意不告诉他了!

顾衍笑着说,“不是臣,是越丫。王上是知道臣一直想要让朝臣统一着装,但苦于统一制作服装实在太过费时费力,越丫知道臣的苦恼后自告奋勇为臣解忧。她是和臣学过制作水车的,又熟悉纺织机,所以就和阿罗一起做了个水力纺车,正好拿去渭河边让那些贵女试着用。”

她学做水车还是在顾衍和嬴政在咸阳郊外读书的时候,帮忙给周边村安装水车时学会的。

此时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但是阿罗撺掇越丫挑战极限,两个人直接将水利和纺车联系在一起,做了个能同时用几十枚锭子的水力大纺车(2)。夸张的效果根本就不能给正常的人家用,顾衍就直接让越丫带着她和甘罗的作品去了安置韩贵女的地方,给她们找点事干。也算是变相建了个纺织工厂吧!

“效果怎么样?”

嬴政只关心这个。

“普通纺织机每日纺纱三斤,她们这个一台一天能纺一百多斤。”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