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六挺枪械(第2页)
一声,第二条水管也被制成,用作握把部分,同样放入水桶中冷却。
接着,一个简易枪托迅速制作完毕,主要是为了减少后座力,实际上是由木匠帮忙打造的一个木质枪托,外形稍作修整,跟普通步枪的枪托相似,只是尺寸稍小一些,内部设有孔洞以便连接冲锋枪的枪管,其中还用了一些固定胶水。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一根稍短一些的枪管被成功制造出来,长度约为250毫米,随即与其他部件开始组装。
半小时后,复进弹簧也制作完毕,直接拼装上去。
紧接着,弹夹也顺利完成了。
总共耗时不过三个小时,在拥有足够车床、冲床以及三位枪械师傅共同协作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变得轻而易举。
“走,去靶场试试效果。”
一行人兴奋地赶往靶场。
对面摆放着一个木耙,上面铺了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圆心处画了个十字,外加几个围绕圆心的小圈。
“支队长,您来吧。”
“好。”
秦文毫不犹豫地拿起这支重约三四公斤的冲锋枪,掂量了几下重量,随后将32发9毫米子弹装入弹夹。
“咔嚓”
一声,上膛。秦文开始通过简易瞄准槽,锁定圆心位置。
“嘭……”
第一发子弹射出,稍稍偏离靶心。
第二发秦文进行了调整。
“嘭……”
接连命中三四发之后,秦文开始了连发射击。
“哒哒哒哒……”
密集的子弹瞬间将对面靶纸打得千疮百孔。尽管32发子弹全部打完之后,对面靶纸上的弹孔分布较为分散,但至少全都落在了靶纸上,而这靶纸大小只比普通人稍大一点,这意味着一旦投入实战,精准度仍然可以由使用者自行掌握。
至少对于训练有素的士兵来说,在通常几十米的冲锋距离内,装备这款冲锋枪的八路军战士必将所向披靡。
“不错。”
秦文将枪递给旁人,问起枪管的使用寿命。
“这枪管可不比水管,是我们精心打造的,耐用程度与步枪相当,只不过可能无法承受长时间连续射击。”
秦文点点头,又问起生产速度问题。
“如果再新开一家工厂专门制作,从你们八路军那里调一台子弹冲压车床和一台小型冲床过来,我再配三百人手帮忙打磨水管和锻铁等工作,估计一天至少能生产十支。”
“这么多?”
秦文惊讶不已。
“这还是因为我们不太熟练的原因,若是换成更常见的9毫米子弹,在国内战场上更常见,那么一天至少能生产五十支,毕竟这玩意儿制作实在太过简单,而且样子这么丑……我们这些专业的枪械师,都不愿承认这是我们做的,不然在行业内,恐怕会被人家笑掉大牙。”
秦文一时无言以对:“那我作为发明者,岂不是……”
荼三石忙插话:“支队长别误会,您是统兵作战的指挥官,是军事家,恕我直言,您既能文又能武,还能发明这样厉害的武器,将来必将成为闻名世界的名将。”
“肯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指责,而且这可是咱们八路军首款自制的冲锋枪。”
“我建议,在武器匮乏时期,可以优先大规模列装。”
秦文点头表示赞同:“但是子弹方面,短时间内我出不去,恐怕……”
“支队长,我有个想法,不知您愿不愿意听听。”
“你说。”
“以前晋绥军的358团跟我们关系不错,曾经联手打击过第九旅团和皇协第四混成旅。我们知道他们当时驻扎在大孤山,这次楚云飞主动放弃了团部驻地,肯定是心里憋屈得很。如果我们愿意答应他们在以后帮他们反攻大孤镇,把眼前这块肥肉夺回来。”
“嘿嘿,到时候我们可以向他们借用些子弹。”
“哦?你是说他们有9毫米的子弹。”
秦文眼睛一亮,自家这边造子弹本就进度较慢,如果有楚云飞那里现成的子弹,即使型号不符,稍微改动一下也能勉强使用。
荼三石在纸上涂鸦道:“民国十五年青城铁工厂制造的冲锋枪,又被称为花机关,其实是仿制的日耳曼MP-18伯格曼冲锋枪,采用的是9X19毫米的手枪子弹。”
“仅当年青城铁工厂就生产了五千支,后来又有晋造、沈造、金陵造等等,各地军阀也都大量生产,保守估计总数不下几十万支。”
“所以子弹肯定非常多。楚云飞的358团作为晋绥军为数不多的加强团,备受宠爱,应该有不少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