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回家过年英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章 记者采访中心蔬菜上头版县上暗访城东大春扫鸭儿(第2页)

赵华林不要说他在电视上见过杜泽轩,就是没见过,一年服务部那圆圆的大脑袋,方正的油光脸,是典型的领导型,赶忙说:“领导不用下车,这路已铺了三渣层,小车完全可以通行了。走路没问题,就怕煤炭灰糊了领导的皮鞋。我在前面带路,你们跟在后面来就是了。”

说完,就骑上等在路边的摩托。那摩托就响起了“突、突、突”

的马达声,屁股后面冒出一股浓烈的油烟,一瞬间又消失在坡地里的杂草中。

小车驶入村道,透过车窗,竹林掩映的家小院不时闪过,对面满坡的菜地一片片迎面而来。那些盖膜的的番茄已探出了李天书办公桌上签字笔一样长短的身子,而大棚里的黄瓜,大的已经长成他手中摩托罗拉手机一般大小,小的才花生米一样大,还有的刚绽放出嫩黄嫩黄的小花。有一俊俏的女子,像医院的护士一样,手里拿着类似针管一样的东西,给一朵朵小花打着点滴。

杜泽轩上前满脸堆着温和的笑意,问:“妹子,你这是在干嘛呢,不是打激素吧?”

那俊俏姑娘莞尔一笑,说:“我们哪有钱去给黄瓜打激素啊,只有城里那些大领导才用那些东西呢。我这是在给黄瓜打营养液,打了营养液的黄瓜,又大又好吃。”

一行人就哈哈大笑起来,贾文正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上前又问了几个大家并不感兴趣的问题,他却拿出了记者采访本,写了满满一页纸。

李天书并不关心贾主任问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这种气氛下,无论写什么,他想对他来说都是正面的好的内容。他只关心杜部长走到了那个地块,跟什么人,聊了些什么话题,这些话题跑偏了没有。

还是赵华林最懂领导想法,他凑到杜泽轩身边,对那俊俏姑娘说:“你把那大的黄瓜摘一根给领导尝尝,这可是我们县委宣传部长,他吃了我们的黄瓜,我们的黄瓜就宣传出了,那名气可就大了。”

杜泽轩客气道:“这黄瓜这么嫩,吃不吃得哟?”

赵华林说:“吃得,正吃得,我们这是无公害的,不打农药,不用水洗,用手把刺抹了就可以吃,新鲜着呢!”

那女子说:“领导,我们中心村的黄瓜不长刺,不用抹刺,直接吃就是,嘎嘣脆。”

女子的声音银铃般的好听!

李天书也凑上来说:“那多摘几根,我们陪杜部长吃,大家都来尝尝,钱算我的。”

赵华林赶紧接过话头说:“领导吃我们的黄瓜,是看得起我们,说啥钱不钱的,我们中心村的村民,可没那么小气!”

话未落音,那女子就把架上几根大的都摘了下来。新初一手端着杯子,一手接过黄瓜,咬了一口,确实又脆又甜,但又总觉得少了自己当年在老屋旁边的自留地种的黄瓜的那种带着一种阳光和泥土交融的味道。

第二天,通达日报的头版显着位置,以“菜地盖大棚,农民盖楼房,宕渠县城东镇农民种小菜赚大钱走上致富路”

为题,对城东镇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这一经验做法和示范效应进行大篇幅报道。

新初很高兴,因为这条新闻的初稿是他写的,他原以为贾主任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动,结果仅仅是把“城东镇中心村农民”

改成了“宕渠县城乐镇农民”

,其他地方居然一字未动。新初把报纸拿在手里,反复研究了几遍,总觉得哪里没有对,又觉得说不出哪里不对,中心村农民肯定就是城东镇农民,城东镇农民那也一定是宕渠县农民啊,没毛病。

倒是李天书,却看出了这篇报道的问题,他认为不应该放在一个边边角角,应该是头版头条,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加以报道,他甚至在杜泽宣部长打来祝贺电话时,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杜泽宣笑着说:“老李啊,修公路当书记你都是内行,但办报纸你可是外行了啊。你这件事,本身来说是要上头条的,但当天市委李书记有个重大活动,头版头条自然是被他占了啊。报眼位置呢,是新华社的一个通稿,这个位置也确实没得法。一个报纸除了头版头条和报眼,其他也有好位置,那叫金边银角。你这篇报道在右下角,算是很好的位置了,这个不你坐主席台,非得要坐正中间才是最好的。”

杜泽轩说的头头是道,李天书就像听天书,不知所云,他只好“哦”

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的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