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 布衣天子 第9章 制度后的秘密(第2页)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
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挥。
佐策入关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张良“复韩”
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
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
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
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
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
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
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
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
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
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突然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
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o7年十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