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风中的紫述香 大唐昭仪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页(第1页)

可惜的是,就连这硕果仅存的同治皇帝也在不到20岁时因染上天花而撒手人寰,他的那位性子刚烈的皇后带着他们没能出世的孩子也随后追随而去,从那时候起,大清的命运就已经早早的写定。纵然这螽斯门的寓意再好,口彩再美,却也无济于事了。

带着这些畅想,回望我刚刚跨过的那道螽斯门,再联想到故宫里那些具有深远含义的宫门名字,便将皇帝们内心的想法看得通透了然。

承天门,奉天门,承乾门,这些字眼一看便知这是皇帝们标榜自己是皇天之子,受命于天,代天而管制天下的自傲心态,正是所谓的“奉天承运”

;长安门,永安门,永和门,长宁门之类的,无非是统治者希望自己统治下的国家长治久安,安定祥和;那道每年入宫侯选的秀女们必经的顺贞门,代表着最高统治者希望走进这道门的女人们全都是贞洁的,顺从的;那道百子门,千婴门,言简意赅的将统治者内心的期望大白于天下;更有象是什么如意门,吉祥门等这样更直白浅显的字眼,同样代表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美丽的,对未来的谆谆厚望。

沿着高高的红色宫墙,我慢慢地走着,穿行在那些旅游团队不太注意到的,人迹罕至的小地方,时不时的拍下一些景致颇美的照片,留做纪念。我的镜头里,人永远不是主角,主角永远是那些年代久远,漆色剥落,甚至显得有些年久失修的古老建筑。它们比我们人类更真实。

在我拍的数百张故宫相片里,最满意也是最得意的只有两张,它们不是宏伟的三大殿,华丽的养心殿,乾清宫,也不是风景别致的御花园,而是拍自至今仍在修缮中,尚未对游人开放的一个偏殿——倦勤斋。

这个并不太起眼的地方就在极为著名的珍妃井旁,正是因为珍妃井名气太大,游人们往往直冲它而去,加之倦勤斋尚未完全修复,未能对游人开放,因此人们通常都不会留意到这个位于珍妃井旁的小殿。

我本也差点错过它,正在一个回身探望之间,赫然看到了那古旧的匾额上写着“倦勤斋”

,顿时暗自庆幸,幸好看到了它,不然或许这趟故宫之行便没有那样的完美。

它是宁寿宫花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正因为它坐落在花园里,所以它的景致也是极为精致美丽。它很安静,一道别致的小花格子的木制栅栏横亘在我的面前,阻挡我进去探询一番的脚步,就如同一道无形的墙伫立在现代与古代之间。

栅栏内,保存完好的倦勤斋安然的坐落在那里,花园围墙上的红色也因为风吹雨打而早已失去了原来炫目,露出错落的青白交错的底色。那里的时空仿佛是凝固的,依旧停留在乾隆盛世之时,娓娓地向所有前来探询它的人展现着它当年的精致与奢华;栅栏外,是纷闹的尘世,是与古时完全不同的繁华世界,也是我,一个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正用热切却又遗憾的目光,惊喜而又惋惜的看着它。

如果不是故宫工作人员一次例行的修理漏水房顶的动作,恐怕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人会知道,原来这个曾经被当作仓库的毫不起眼的小地方,竟然是当年乾隆皇帝用尽心思,寄托晚年向往而专门修建装点的私人花园。

我之所以会关注它,也是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一日,我随意翻看着一些介绍古代历史文化的书籍时,一本《中华遗产》上用了好几个页面带着彩图的大篇幅来报导了这个在故宫里显得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倦勤斋。好奇之下,我仔细一读,立刻被画面上那精美的景致以及它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深深吸引。从那时开始,我便生出了一定要来实地亲自看看它的愿望。

据说,它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故宫8700余间房间中,乾隆时期最精致奢华,最具有清代鼎盛时期装修风格的建筑了。

据说,乾隆皇帝在年事已高之后,用了最好的材料,请了最好的工匠,采用了最繁复华美的工艺风格,甚至还派了著名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为它描绘壁画,用了最多的心血建造了它,将自己珍爱的无数的奇珍异宝藏于其间。

据说,乾隆皇帝营造它,就是想在这里养老,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位由盛世走来的“十全老人”

,将自己最后的人生期望都寄托在这里,他的情趣,他的爱好,他的一切一切,都蕴涵在这方并不大的地方。

想当年,这里雕梁画栋,花草盛放,这里有一个小巧的戏台,庭院中还种着别致的紫色藤萝。有专人精心的照顾着这些花草,有专人每天认真而仔细的打扫庭院,每天,年事已高的老皇帝都要在这里消磨掉大部分的悠闲时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听鸟儿酣唱,看看百花怒放,兴致来时,或许还会叫上一台戏,还有众多儿孙绕膝,美女相陪,佞臣奉迎,如此雅致而得意的人生,人间又有几人得?

然而,也正是因为它太过精致与奢华,以至于造成了它在衰败之后,现实与过往太过巨大的差距,令人不由得扼腕叹息。乾隆皇帝不会想到,这座他倾尽了所有心血营造的建筑会跟随着大清国的灭亡而同样遭到废弃的命运。

他死后不到百年,他一力扩建营造的,堪称世界上最华丽精致的园林——圆明园便被英法联军毁之一炬,而今只存残垣断壁,遗址故地,徒增国人伤感;当年紫禁城中最华美的建福宫也被内鬼刻意的毁于纵火,如今早已不存于世;西太后慈禧最喜爱的颐和园也因一再修缮而难以再觅大清盛时之风。

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侵袭,战争变乱,而今的倦勤斋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风貌,一切都被时光剥蚀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我站在那花窗隔断之后,仔细的看着它,不免为它变成如斯模样而惋惜,令人不忍去想它当年的盛景。同时,我又为它今天能得到国家的呵护,即将焕发出新生而感到庆幸。

我想,等到修复工作全面结束后,国人一定能再次见到它重新展现数百年前娇丽的容颜,读懂它内藏着的珍贵秘密。那时,藤萝花再次于这里洋溢着春意,湘妃竹在夏天的清风里摇曳生姿,月亮门后的牡丹一定又会吐露着花蕊迎送游人,小戏台上说不定还会有优伶在那里低吟浅唱……

当太阳斜斜地开始往西边而去的时候,我的故宫之行已然临近结束。我自南面的午门而入,由中路三大殿开始参观,然后继西六宫开始,游走在后中路,东六宫,最后来到了北面的神武门前,那里就是故宫的出口,那里离景山仅一箭之遥。

顺着幽静的神武门前最后那道东后廊走着,一道尚未对游人开放的不知名的宫殿高墙后,几株果实累累的柿子树赫然在目,令我欣喜不已,连忙掏出相机拍了下来,那橘黄颜色的果实沉甸甸的压在高高的枝头上,看着委实可爱。

直到今天,我再回想起来当时见到它们时那种兴奋和跃然,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想必是在那深深又重重的宫殿中行走了太久,我总是会不自觉的去追忆过往那或悲或喜的历史,睹物思人,替那些古人担忧与惋惜。也许正是思考了太久,也怅然了太久,这座巨大的宫殿所蕴涵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哀怨的记忆,也让我有些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