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讲的什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袁崇焕杀毛文龙以及明史(第1页)

&1t;divid="nett_tip">最新网址:谈谈袁崇焕杀毛文龙以及仇袁人士为污蔑袁崇焕而曲解、利用《明史》的问题

-南乡子-

“仇袁人士”

认为《明史》是满清编纂的伪史,断定袁崇焕被怨杀是满清编造出来的谎言;断定袁崇焕杀害了“民族英雄”

毛文龙,解除了对後金的威胁,让後金能全力进攻北京;声称袁崇焕就是该杀,杀得好。更有甚者,则说袁崇焕不是抗清民族英雄而是通敌谋反、残害忠良的秦桧似的民族叛徒。这些“仇袁人士”

断定《明史》是吹捧袁崇焕、诋毁崇祯帝,目的是让汉人痛恨崇祯帝滥杀无辜忠良,继而痛恨明朝,拥护满清。然而,只要阅读过《明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明史》并非如这些“仇袁人士”

所言的那样,“吹捧袁崇焕、诋毁崇祯帝”

,反而还捧毛文龙贬袁崇焕之意。

一、《明史》的捧毛贬袁

《明史袁崇焕(附毛文龙)传》把毛文龙描绘成了积极攻杀後金,骚扰、牵制後金,还有“联接登州,以为掎角计”

的智慧,让“滿清”

深恶痛疾,急欲除之的大明英雄:“文龙者,仁和人。以都司援朝鲜,逗留辽东,辽东失,自海道遁回,乘虚袭杀滿清镇江守将,……文龙笼络其民为兵,分布哨船,联接登州,以为掎角计。……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滿清国东偏,……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七年正月,滿清兵征朝鲜,并规剿文龙。……时滿清恶文龙蹑後。”

这就为《明史》诱导人们相信「正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为後金解除了後顾之忧,後金才得以大举,长途奔袭北京,因此袁崇焕是妄杀了毛文龙,毛文龙是含冤而死,所以大明才会将“专戮大帅”

作为处死袁崇焕的罪名之一」而铺下了道路。《明史》的描述,与诋毁袁崇焕吹捧毛文龙的“仇袁人士”

的很相似。当然,《明史》同时也不忘记吹嘘一番後金的“神勇”

《明史》对袁崇焕却是贬低的。且这种贬低不是根据事实,而是从人格、智慧到才能的贬低。《明史》编纂者或用形容词、用个人主观认识等方式把不相干的事实变成有因果关系;或用含糊其辞的方式编造事实;或巧妙地让人们将编纂者的主观臆测误以为是事实。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相信了这种贬低。这说明这种贬低方法是很有杀伤力的。“仇袁人士”

一方面说《明史》是伪书因此不可信,一方面却相信了这种贬低,并以此作为袁崇焕如何如何的根据。

《明史袁崇焕传》云:“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这就把袁崇焕与满桂的不和归罪於袁崇焕因解围而“志渐骄”

。姑且不论《明史》编纂者说袁“志渐骄”

的根据何在,可“志渐骄”

怎麽就一定会导致“与桂不协”

,而且还是与满桂关系不好的唯一原因呢?

更为恶劣的是,《明史》编纂者把袁崇焕请皇上将满桂移到其它镇的原因,说成是袁崇焕与满桂关系不好,而且这关系不好,还是因为袁崇焕居功自傲!这就是在暗示人们:袁崇焕不但是一个居功自傲、将功劳据为己有,因此与他人关系不好,还是一个因私人关系不好就排斥功臣良将,私心大於公德,不顾大局,不顾国家利益的心胸狭隘之人。这就为诱导人们相信「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是不顾全局,是出於个人好恶或私心的“妄杀”

,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才导致後金大举奔袭北京铺了路」增加了一条让人信服的“证据”

,尽管这“证据”

原来不过是《明史》编纂者的主观臆测而不是事实。

《明史》在记述袁崇焕杀毛文龙及其影响时,更加挥了这种贬低手法。

《明史袁崇焕传》曰:“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把袁崇焕丑化成一上任,不去想办法对付大明的敌人,不去收复失地,反倒一上任就急着除掉有功之帅的小人。这与“仇袁人士”

的说法颇为一致。

可事实正好相反。袁崇焕一上任,想的是如何收复失地。这有他向崇祯帝提出“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2,信而勿疑?”

的复辽之计为证。袁崇焕一上任,做的就是平息最前线,系关大明安危的军事要镇宁远、锦州的兵变,收拾、整顿关宁兵马;就是整饬军纪,安抚将士,设法提高将士的士气和作战能力;就是依法治边,统一建制军令,结束各自为阵、互相牵制内斗,以至於屡遭惨败的混乱局面;就是加强防御、以守为攻。

钱龙锡还证实袁崇焕说过:“恢复当自东江始。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去之易易耳。”

这说明袁崇焕并未“欲诛毛文龙”

而是有用毛之心。只要毛文龙服从朝廷命令,听从统一指挥,不但不杀,反而还继续重用。且若用毛文龙,还是“任而勿2,信而勿疑”

事实也是如此。毛文龙到袁崇焕的驻地宁远去做礼节性拜会时,正是最容易杀毛文龙的时机,但袁崇焕没有这样做。有人认为这是“考虑到毛的部下不能亲眼目睹,恐怕激成事变而负隅顽抗,残局反而不好收拾”

(如樊树志的《崇祯传》),可凭什麽就能保证那些认毛文龙为父,连祖宗姓都改成“毛”

的亲信们,亲眼目睹自己的上司、“父亲”

被杀,反而不会愤怒,反而不会激起事变,反而不会负隅顽抗呢?何况袁崇焕还是在他们自己的地盘上,当着他们的面杀他们的“父”

呢。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前,采取过诸如严格实行海禁的手段,试图从物质上控制毛文龙而引起了毛文龙的极大不满。毛文龙还向崇祯帝指责袁崇焕“实在是文臣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