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美娱从1997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章 后文化殖民主义(第2页)

“亚瑟,华国就是电影上的这个样子吗?里面的人浑身脏兮兮的,麻木不仁又……”

薇诺娜·瑞德看着电影中充斥着性虐待和性压抑,想询问亚瑟。

“不是的,放心吧,他们虽然穷但不是电影上这个模样的,”

亚瑟靠在椅子上,心里叹了口气,外国人了解华人主要就是靠电影了;

华人在海外受到非议的罪魁祸离不开这些早期的影视作品,加上三年前的《红高粱》,画面呈现的又是东倒西歪的原始酒坊,酿酒撒上尿,野合生了野孩,强迫人生剥人皮,先不管其他什么艺术性,光画面就让外国人有了一种直观的印象。

张一某的电影,特别是《红高粱》和《菊豆》,绝对是这一时期让华国形象在国际上形成固有印象的起点;

一切都只是为了回避华国电影的主流模式,吸引外国资本的投入和赢得国外电影节的注意和青睐,成为在艺术电影模式下工作的导演生存的先决条件。

亚瑟心里呢喃,“张一某开了个极其恶劣的头啊,之后的导演基本上都是有样学样了!”

想想接下来张一某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老太爷妻妾成群,女人争宠勾心斗角,女人沦为男人玩物,四姨太爱上大姨太的儿子;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恶势力的血腥仇杀,歌女卖身并最终为偷情被活埋;

《秋菊打官司》:算是有个“正直”

一点的女人出现了,但衣着邋遢,挺着大肚子,表情木然且步履蹒跚;

《一个都不能少》,题材终于靠近现代一些了,可画面上的也只是一群脸色菜黄、缺乏教养、从精神到物质都赤贫的孩子。

这些电影都能在国外得到好评拿到国际奖项,靠的就是刻意展现片面的华国负面形象,迎合西方主流价值观,使民俗电影成为西方印证东方主义式刻板华国形象的后殖民文化工具!

艺术性也有,比如它对华国基本信念的大胆挑战,以及用华国式逻辑进行的自我论争,尖锐地批判了传统文化。

不过,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亚瑟只能撇了撇嘴,完全就是无力感,直接把薇诺娜·瑞德搂到怀里,伸手从女郎的领口进入感受着柔软!

“亚瑟,我们不是看电影吗?”

薇诺娜·瑞德呼吸加重,看了看周围没什么人才贴着亚瑟送上了香吻。

“没关系,”

亚瑟凑到薇诺娜·瑞德耳边吹了一口气,“亲爱的,现在火气有点大!”

薇诺娜·瑞德感受到亚瑟的变化只是微微一笑,“你今天有点不一样。”

随即,薇诺娜·瑞德主动的俯身替自己的男人开展了灭火服务。

“呼,”

亚瑟靠在椅子上,抚着薇诺娜的头,盯着前方的荧幕。

这种刻意迎合了西方的观光、猎奇心理的作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华国很多导演追求的艺术主流;

这种把通奸、乱伦等丑陋习俗营构为一种神话与寓言赤裸裸地展览给西方人看,以一种文化的猎奇与艺术的表现力去得到西方的奖项,亚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同的!

催生出前仆后继的一批批后殖民倾向的艺术贩卖者,是悲哀也是无奈;

精神文明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现在的华国,一言难尽!

《菊豆》放映结束之后,亚瑟帮薇诺娜·瑞德买了一瓶苏打水,喝了口水漱了漱口后,薇诺娜找了一个垃圾桶扔掉了手里的纸巾。

“还想逛街吗?”

亚瑟搂着薇诺娜的肩膀询问道。

薇诺娜搂着亚瑟的腰,“想,我们去飞翔铁路那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