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娘娘她宠眷不衰姜雪漪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94 章(第1页)

次日一早,后宫嫔妃们一起在昌裕门前送陛下出发,一路随行的仪仗也于百官相送中从皇宫正门缓缓离去。

陛下离,正门关,宫中的大门也相当于从此封闭了。

自从去年梧州一行回来后,姜氏和姜雪漪如日中天,极为鼎盛,宫中亲近姜雪漪的人为大多数,少部分中立,只有极少数人如李贵嫔一般亲近皇后。

可此次陛下一走,宫中便是皇后最大,姜雪漪的肚子大了不好管事,杨修媛手中权力渐渐变少,后宫里亲近皇后的人反而越来越多起来。

宫里向来拜高踩低,人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风往哪儿吹便往哪儿倒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好在杨修媛、荣妃、和嫔还有魏贵人、赵才人甚至是钱常在都待她一如往常,有这么些人坚定地跟在身边,其余人如何摇摆都不要紧,不值当她挂心。

只是宫中人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就罢了,左右是不相干的人,可唯有宁婉仪还是像没事人一样。

既不因为三公主的逝世与皇后亲近,也不因陛下离宫归期未定而忙于站队,还是那副处变不惊的淡然样子。

如此从容,倒让人高看一眼。

姜雪漪的预产期在四月中旬,若有人想对她动手,其实最好也最稳妥的机会就是让她在生产的时候一尸两命。

因着平时未央宫防范颇严,外人若想从姜雪漪身边下手并不容易,可若是等她生产之时做手脚,那姜雪漪在产房的时候是无论如何都无力反击的。

三个月,如果真的天有不测陛下要御驾亲征,那她便只能指望自己的筹划,不能指望陛下在身边护着她了。

不过此事陛下只告诉了她一人,对外只说是去北方巡视雪灾。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那些在背后虎视眈眈的人能不能等三个月还是两说,毕竟夜长梦多——

姜雪漪藏在袖中的手紧握着那枚龙佩,这些天来她已经反复摩挲了数次,因为只有紧握着它,她才有护自己和孩子周全的能力。

-

一转眼二月花开,陛下已经离开长安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里,她偶尔会收到陛下给她单独寄回来的书信,信中问及她是否安好,也问腹中孩子和宸儿的情况,一整页的篇幅里,对朝政之事也会略略提上几句。

从陛下的话语中,姜雪漪能隐隐感觉到这次雪灾十分棘手,边疆战事也已经开打,恐怕短时间内是不会回来了。

这些天陛下不在宫中,后宫的气氛实在算不上好,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可总让人有种风雨欲来的心惊肉跳之感。

如此又过去了几天,一直到二月底,长安的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未央宫的庭院内繁花盛开,宫殿的楹窗大敞,哪怕坐在殿内不动,春风一吹便可闻花香怡人。

姜雪漪的肚子越发大,晨起稍微活动一会儿就觉得腰酸,再加上时局艰辛,现在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幸好宸儿还未到去国子监开蒙的

时候,他乖巧可爱,在宫里玩也不会觉得急躁,这么陪着他在殿里认认字,玩玩具,倒也乐得自在。

这会儿外头阳光正好,姜雪漪趁着光线亮给腹中的孩子绣一顶小帽,宸儿就趴在旁边的软榻上,拿着一支没蘸墨水的狼毫玩,软糯的指尖翻开一页识字书,脆生生问:"母妃,这个字,念什么?"

正在这时候,旎春从殿外快步跑进来,笑着说:“娘娘,大人给您送的书信到了,您快瞧瞧吧。”

姜雪漪闻言立刻抬起头,笑颜明媚地将家书接了过来。

这些天她总是心神不宁,唯有每次接到家中来信才能宽慰一点。

好在母亲这几日收拾了行李就能入宫来照顾她了,有母亲在身边陪着,不管怎样她都更放心些。

自从陛下离宫,家中的书信来得格外频繁,许是知道她得宠势盛难免遭人嫉恨,家中人总是替她操心。

有时候问她安好,有时候没什么说的便多说些兄弟姊妹们的情况,甚至有时候父亲也会与她谈谈心,说起他从前没让姜雪漪详细知道的事。

也是最近,她才彻底知道了父亲和陶尚书的旧怨,归根到底竟然因爱生恨四个字。

陶尚书年轻时性子孤僻不合群,不善交际,只在念书上天赋异禀。他心志高远,与父亲一见如故,将父亲引为唯一至交,甚至与父亲同吃同住,一道研学。

可随着时日渐久,父亲却发现他虽有大才,却性情偏激极端,不懂圆融之道,所抒高见每每不顾百姓死活,只看利益。

父亲深觉他并非做官的大好人选,所以在父亲率先入仕后,并未向先帝推荐陶尚书,反而推荐了另外一个学不如他,却更加心怀百姓之人。

也正是这一举措让陶尚书深深感受到了背叛之感,无法接受父亲的所作所为,后来两人又因此事争执多次无果,父亲实在忍无可忍,最终二人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