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去不去看(第1页)
【一项技艺,只有在快绝种的时候,才会被列入非遗。】
多么现实,又多么残酷。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代表着我国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技术水平。
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用这项技术营造的桥梁,全世界仅存在于中国闽浙两省交界大概方圆2oo多公里的区域。
聂广义高考的那一年,浙江的泰顺、庆元、景宁三个县,和福建的寿宁、周宁、屏南、政和四个县共同为这项技艺申遗。
当时一共打包了22座闽浙木拱廊桥,万安桥是其中之一。
万安桥所在屏南县的县志上,有关于这座桥前世今生的记载。
宋时建,垒石为墩五,构亭于上,戌子被盗焚毁,仅存一板。(17o8年)
乾隆七年重建。(1742年)
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盗焚,架木代渡。(1768年)
道光二十五年复建。(1845年)
2o世纪初又遭火烧,1932年再次重建。
1952年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954年重修。
对于不在这个地方生长的人来说,如果不是今天的这场大火,万安桥这个名字,根本就无从听说。
别说其他地方的人不清楚,哪怕是闽浙两省的原住民,多半也没有听说过。
即便听说了,附近的县市。也还有其他叫的桥梁叫这个名字。
文物保护这四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来都只是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概念。
然而,对于长桥村的村民来说,万安桥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见证。
从出生到垂暮,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万安桥原本就是极漂亮且兼容并蓄的一座木拱廊桥。
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总长度98。2米。
这座桥采用不等跨设计。
最长的拱跨15。2米,最短的1o。6米。
桥墩是舟形的。
重檐桥亭、青瓦双坡顶。
穿斗式木构梁架飞檐走梭。
4。7米宽的桥面两侧,是一气呵成的长凳,俗称“美人靠”
。
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从桥上经过,都会看到很多人在桥上。
老人在上面聊天,小孩子在上面玩耍。
夏日的夜晚,桥上凉风习习,最是让人不忍离去。
走上这座桥,就像走进了一段历史。
长桥村的人到了这里,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宣适跟着聂广义来到长桥村,先见到的,是很多人坐在溪边,默默流泪的场景。
“怎么这么多人坐在这儿哭?你爷爷奶奶在村里,这么有影响力的吗?”
宣适对此很是有些不解。
因为一个老人的离去,嚎啕大哭,不见得是真的伤心,但默默流泪肯定是。
一个人,需要德高望重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整个村的人,在他即将离去的时候,无声哭泣。
“你想多了,他们是在哭这座桥,而不是哭我爷爷奶奶,或者别的什么人。”
聂广义答疑解惑。
“哭这座桥?”
宣适更不能理解了。
“你刚刚一直在开车,万安桥失火的视频,66续续有很多人开始上传。”
聂广义指了指手机,说道:“随便点开几个,就会现很多人是一边拍视频一边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