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明朝最后一个锦衣卫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章初到新家(第2页)

李窝头已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坐在那里,脸上无比的萧条,再不吭一声了。

骆三爷没想到会是这样,万分怜惜起这个孩子。

骆思恭赶忙岔开话题,转过头来,对那一路护送的赵率教的人马,拱了下手,很是真诚的感谢道:“劳烦几位,一路辛苦了,不如这样,都到了这里了,一块儿到我府上一聚!”

领头儿是个百户,急忙驱马向前,在马上躬身一礼,极客气的答道:“骆大人客气了,府上我们就不去讨扰了,赵大人有令,人送到我们就得回去!”

“既是如此,军令如山,我也就不便强留你们了!”

说罢,骆思恭向那三爷一使眼色,三爷又是何等机灵的人,自然明白,马上给每人封了十两的红包,让小厮给送去。

至此,到了通州已离京城就不远了。

一行人两辆马车,路上说说笑笑,骆思恭问起家中的情形,骆三爷也一一回答。

而一旁的李窝头全程默不作声,此刻的他忽然生出一种感觉,那就是他有些后悔,跟着骆思恭回到京城。

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即将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认识一群陌生的人。

偏偏自己地位还是那么的尴尬。

反正是不自在。

他在想,还真就不如留在熊廷弼的身边,虽然自己孤单一人,至少不会那么不自在。

不经意间,就来到了彰义门,也叫朝阳门。

此门在前朝叫彰义门,明朝取而代之,才更改成朝阳门。

可偏偏人们都叫顺了嘴,朝阳门似乎还是叫不惯,还是叫做彰义门。

一个人要是形成习惯怕是很难改变的,一个城门都是如此更别说是人了。

李窝头有些担心,自己多年以来形成的那种散漫的习惯,在等级森严,规矩多的官宦人家,只怕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他的内心深处有些惴惴不安,马车粼粼响,进入朝阳门以后,马车外面响起了小贩的叫卖声。

“卖冰糖葫芦来,又酸又甜,又大又红,只酸不甜你不要给钱哟!”

“来粟子饼吗?三文钱一个,好吃又不贵,又当饭来,又消食!”

“酸一梅一汤一来,不酸不要钱,不甜你别给钱啰!”

“瓜子花生,一个铜板抓一把,瓜子花生,手大占光,手小吃亏,一文抓一把!”

“初来贵宝地,各位乡亲父老,爷我在这儿耍大刀,大刀耍不好,您别给钱!”

……

京城,他从来也没来过,耳听得如此繁华热闹,怎能不吸引他?

他也不管干爹和那骆三爷怎么看他,干脆趴在车窗边,欣赏起外面的景色。

五月的初阳,还不算太暖,可要比关外来说,实在是暖和多了,晒在身上,暖洋洋的。

很惬意。

他也懒得听骆思恭问及那些七七八八的杂事儿,撩起车帘,向外观望,就见外面,人流如织,店铺林立。

杏红色的酒旗在朱红色楼阁边,任风拂起,黑色的几个大字,倒没来得及看清楚,又见到一处垂柳袅袅。

清清嫩绿翠柳下掩映的红墙绿瓦。

关内的风,是如此轻柔,煦暖,风中有一股槐花香,引得他侧目去寻。

抬头一看,一株苍劲遒张的国槐,老树翠翠如华盖,间有满树嫩白槐花,微风一拂,香冽清脾。

原来这是两株国槐,掩盖的这处,红墙黄瓦,门口一群穿着青衣国子监书生们,头上还裹着黑色方巾,摇着纸扇,在那里互相辩论。

乱糟糟一片吵嚷声,羽扇纶巾间,一个个白面书生,潇洒俊逸,颇有指点江山的意味。

大街上,到处是沿街贩卖的小贩,有说书的,有耍宝的,甚至还有耍猴的,到处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隔着很远,他向前望去,就见远处红墙绿瓦,隐隐间,能看到远处金碧辉煌的宫殿,当真是气象恢宏,紫气环绕。

骆思恭的府邸很快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