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年代激荡1977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 十里洋场(第1页)

1978年的上沪火车站位于建界路宝山路口,也就是后世的上沪ja区。此时的上沪还没有形成几十年后达的交通网络,不消说享誉全国的虹桥枢纽站,就连真正的上沪站(新客站),还需要等到1987年才正式开通。

到那时,位于ja区的上沪火车站将改命为上沪北站,成为老上沪人口中的“老北站”

关于七十年代的上沪,聂子航并非完全陌生。

1972年,荷兰导演伊文斯与其妻子玛瑟琳娜·洛里丹为老上沪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由于伊文斯的知名度,该纪录片后来成为聂子航读大学时的翻译练习模板之一,旨在能够通过带有口音与俚语的外文音频描述,立即传译出准确的对话记录。

比苏南县火车站广阔近一倍的月台,很快吸引了聂爱红的全部注意力。

她像一只觅食的仓鼠一样,好奇地打量着建设于1945年的旧候车室,以及1961年后扩容的旅客月台与火车轨道。

推小推车的小贩有的生意兴隆,有的三两坐在一起,用地道的上沪方言交流着平淡而充实的一天。

较之聂爱红,余晓丽显然平静许多,走在聂子航的身边,不乏笑意地说道:“如果苏南县更靠近苏北的话,我们可以坐轮渡过来,那样景色会更好。”

“但从苏北坐轮渡入沪,动辄也要五六个小时,而且冬天不易行船。”

余晓丽一讶,问道:“你坐船来过上沪?”

聂子航笑道:“没有,只是在各种旁学杂收的读物上偶然看到过,就记在心里了。”

出了站,一行人坐上两辆黄包车,往ja区近南京西路的招待所跑。

“咱们安置下来之后,先解决吃饭问题,然后你可以陪爱红还有子健逛一逛,晚上五点钟左右我们一起去见工业局的领导。”

这话余晓丽在职工大会那晚和聂子航知会过。

既然最初接了余晓丽手头的活,政治审查早晚要面对。

但他更担心的是:“招待所多少钱一个晚上?”

余晓丽情不自禁地抿嘴一笑:“7元一个晚上。”

聂子航快要惊呼出声:“这么贵!”

得到稿费收入之后,他比平常更加精打细算,尤其在每次进行体面的花销之后,对于平常的零用则是能省则省。

按8角钱一斤猪肉算,7元钱够聂家三张嘴开好久的荤了……

痛,心痛,无比心痛。

余晓丽见聂子航眉头紧锁、满面愁苦,笑着劝导道:“如果你通过了领导的审查,说不定会报销你在上沪的差旅费。”

还有这种好事?!

聂子航摸了摸兜里的钞票,顿时充满了动力。

1978年,老南京路上还没有高耸入云的钢筋森林,昂贵的酒庄与不断变换的霓虹灯还未应运而生,但其时下的繁华程度,足以让上沪位列世界第二大城市。

水泥路上频繁往来的轿车与公交车,仿佛人手一辆、再也不够罕见的自行车,足以让聂爱红与聂子健瞪圆了眼睛。

尤其是聂子健,第二次来到上沪的他,依然被这番景象惊讶的无言以对。

“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沉浸在震惊中的聂爱红扯了扯聂子航的衣袖:“哥,上沪是不是已经实现理想主义了?”

聂子航笑道,委婉道:“还有一段距离。”

约有十几二十层的大光明电影院楼下,张贴着《智取威虎山》与《沙漠的春天》两张巨幅手绘电影海报,一辆三轮车打着响铃与聂子航擦身而过,带起一阵冷风。

他顺势侧头,瞧见“红心高筑,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