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择日走红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2章 与饼有缘5600字(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施密特·劳利惊讶地看着陆严河。

他不知道,陆严河为什么这么大的底气,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个刚刚在颁奖季处于大势的奥斯卡提名演员。

像尤伯·克拉克这种准“a-1ist”

演员,接演一个项目,那都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

难道陆严河是觉得《红眼航班》这个一看就跟奖项无缘的商业惊悚题材电影,能够拿到很不错的票房表现?

施密特·劳利问:“陆,你认为《红眼航班》能够取得怎样的票房?”

陆严河:“北美这边我不知道,亚洲这边的电影票房应该至少能拿到五千万美元以上。”

施密特·劳利有些惊讶地瞪大眼睛,看着陆严河。

陆严河这个数字可不是随口一说瞎掰出来的。

现在灵河是有专门做市场票房分析的,陆严河的这些项目,他们都会定期做一些研判和预测,用来跟事后的结果进行比对,以此来校正,他们对于市场的把握哪里还有不足。

陆严河很喜欢这个部门提交上来的一些分析报告,也常常给他惊喜之感。

电影市场风险大,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片子质量高才是一切,又太宽泛,在实操层面没有价值。

尤其是对市场不够了解,就容易在营销方向上出现问题。

这就跟一些正剧疯狂宣传口碑好一样——宣传的东西都是对的,真实的,可是没用。

-

这么多做正剧的公司,为什么只有正午的做出来了?

因为人家不是靠宣传自己的剧“有口皆碑”

打开的局面。

所谓“品牌效应”

,都是局面做起来之后的事情了。

事实上,正午这个牌子在大众意义上做起来,是从那一年《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不同题材、不同观众群体的几部剧,接连大爆,才有了广泛上的认知——而这三部剧,你要说它们是正剧,估计会有大量的争议。

但要说他们是偶像剧,那它们的质量跟大家认知中的偶像剧,也太不一样了。

准确来说,这就是一群能拍正剧、水平极高的人,用这样的水准,拍了几部故事、人物、制作水平都在一线水准的“大路货”

(非贬义,只是跟这些导演以前拍的正剧比,它们在商业性和严肃性之间,更偏向于商业性),然后,在那个流量当道、粗制滥造不断辣眼睛的时期,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当时《伪装者》热播的时候,火的是什么?事实上,热播的时候,骂的人可一点不少,别说那个女主角了,胡歌和宋轶那个走廊拔枪的名场面,当时也是被骂“神剧”

的,但后来因为剧作整体水平高,加上几乎就是两三个月之后,同一套班底的《琅琊榜》大爆,以及“热播”

期实打实的收视成绩,口碑也跟着逆转了。

而《琅琊榜》,虽然当时口碑确实好,甚至一度有人去从技术层面去分析它的制作有多牛(甚至是去分析它每一个画面的比例),可是,它实际上在开播那阵子,收视率是非常不好的。

真的是一群剧迷天天自来水式的在网络上做各种各样的宣传,然后,靠着梅长苏和靖王的cp打开了女性观众的市场,又找到了“真正权谋剧”

这样一个精准的宣传点打开了男性观众的市场,才没有沦为成绩一般的精品剧,而是在第一轮热播的中后期,就大爆特爆了。

陆严河觉得,正午走出了一条最值得所有公司借鉴的制作模式。

主演,必须是知名度和演技的结合,缺一不可,纵观他们的项目,无一不是如此,绝不会出现演技精湛但名气小的主演阵容,或者是流量很大但演技糟糕的情况。

剧作,重视程度,绝不会因为家大业大,就掉以轻心。在Ip大爆的那几年,很多影视公司其实是买一个Ip然后改得面目全非的。正午却真正做到的能遵循原著的尽量遵循原著,能把原著请过来做编剧的尽量请过来。

从《开端》作者祈祷君所说的内容就可以现,正午对编剧的重视程度。优渥的创作环境,手把手的剧本撰写指导,一次次有的放矢的讨论和修改。从其他编剧嘴里说出来的国产剧编剧境况,跟正午合作的编剧所描述的相比,仿佛不在一个国度。

然后,不轻视市场,不搞曲高和寡的艺术家心态。有人说正午什么题材都能拍,而且都能拍好,侯洪亮直接说,不,我们偶像剧这一块是短板,一直想做好,但一直没有做好。

而且,他们还真的是在用心地去探索偶像剧,《知否》也好,《开端》也好,其实这两个Ip,本身是偏这一类的,只是被他们拍出了高品质的质感,也没有人把它们划转到偶像剧里去。

瞧瞧人家,再瞧瞧其他的那些大佬,谈及偶像剧,眉眼搭拉,嘴角一抽,充满不屑:“我们是艺术家。”

-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